負面纏身卻備受資本追捧 水滴公司為何選擇赴美上市?

中華網財經訊,近日,據媒體報道,水滴公司計劃2021年第一季度正式赴美IPO,募資規模預計為5億美元左右,高盛、美銀等將擔任聯席主承銷商。這是繼今年7月份傳出最快年底前完成上市之後,水滴公司再一次因為上市引發輿論關注。

負面纏身卻備受資本追捧 水滴公司為何選擇赴美上市?

資本追捧

成立於2016年的水滴公司由美團第10號員工、美團外賣聯合創始人沈鵬創辦;按照沈鵬創業初期的表態,其計劃“用共享經濟的方式顛覆某一和他家庭背景相關的傳統行業。”

目前,水滴公司已建立起“籌+互助+保險”的生態商業模式——水滴保險商城與水滴互助組成商業板塊,水滴籌與水滴公益組成社會責任板塊,兩大板塊共同構成“事前保障+事後救助”的保險保障體系。在短短數年內,水滴公司吸引了數億用户。

其中,水滴保險商城是水滴公司2017年5月推出的互聯網保險科技平台,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累計保障用户數已超過1.2億,保障家庭數超6600萬,在2020年前兩個季度年化簽單保費近60億元。

而商業板塊中的另一部分“水滴互助”則作為網絡互助社羣,主要提供事前保障服務,現已累計為1.2萬個家庭劃撥超16億互助金。

截至6月底,水滴公司全平台獨立付費用户數超過3.3億。

社會責任板塊方面,水滴籌的定位是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台,其愛心用户數超過3.3億,產生超過10億人次的贈與行為,贈與總金額為330億元;水滴公益則是水滴公司於2018年7月正式上線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

作為由知名互聯網公司初創團隊成員,沈鵬在創業伊始即獲得眾多投資機構的追捧,騰訊、美團、IDG資本、高榕資本、真格基金、點亮基金等一線VC、CVC成為天使輪投資方。

迄今為止,水滴公司的總融資規模超過34億元人民幣,投資方陣容包括騰訊、博裕資本、瑞士再保險集團、IDG資本、高榕資本、真格基金、點亮全球基金、中金資本、藍馳創投、美團、創新工場等。

負面纏身

與融資、上市等消息相伴相生的,是市場上針對水滴公司的質疑,誘導消費、虛假宣傳、肢體衝突、欺詐等負面消息此起彼伏。

其中,水滴公司的保險業務多次陷入誘導消費質疑,已有多家媒體進行報道。據金融觀察團此前報道,水滴公司旗下水滴互助以0.01元為噱頭誘導用户加入,實際卻需要完成充值才能使用,被指虛假宣傳。

據報道,水滴公司的相關宣傳至今仍然保留,並且愈演愈烈。除了水滴籌、水滴互助外,水滴保險商城也大量使用“免費”、“投保成功”、“福利”等字樣彈窗吸引用户注意,誘導用户購買保險。另有用户通過微博表示,水滴保險以1元保費引誘中老年人投保,實際合計一年保費需要扣款一千餘元,並通過電話營銷,“忠實老客户回饋升級千萬保金”,引導老人繼續消費。在提出退保要求後,客服人員僅表示可以關掉自動付費,不能退保。

除了誘導用户消費外,水滴保險瘋狂的短信營銷也為人所詬病。根據用户描述,僅僅是使用過水滴籌捐款的用户,也會收到營銷短信,“即使是選擇退訂,但根本沒有用,後續還是一樣會收到短信。”

2019年上半年,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本名吳帥)親屬在擁有多套房產車產情況下發起百萬籌款,引發公眾關注,媒體陸續揭開眾籌行業背後的“黑色產業鏈”:造假的病歷及眾籌文案,竟與平台審核“無縫對接”,得以最終呈現在公眾面前,吸收大量捐款。

水滴公司在2019年底亦遭遇一場信任危機。彼時,水滴籌部分地推人員為了賺取提成,在醫院中"掃樓"推廣,未核實患者病情、財產狀況等,隨意套用模板編故事、隨意填寫籌款金額,並鼓動患者積極轉發。

僅僅4個月後,又發生了水滴籌與競爭對手輕鬆籌的地推人員醫院互毆的事件。為了"搶生意",雙方人員先是發生口角,繼而拳腳相向,警方隨後介入。

監管缺失

近年來,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在拓寬社會救助範圍、填補傳統慈善事業空白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據朝陽法院望京法庭庭長王敏介紹,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目前還存在法律定義不清,規定過於原則的現狀。據瞭解,2016年9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對個人求助沒有明確規定。在一些地方規範性文件中,雖然明確了求助人需對求助信息真實性負責,網絡服務提供者負有一定的核實義務和風險提示義務,但並未對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中求助人、網絡平台、捐贈人的權責及行業監管等做出細化、具體的規定。

“此外,求助人信息披露範圍不清、標準不明、責任不實,款項籌集使用亦不公開、不透明。”王敏表示,相關規範並未強制要求對求助者家庭財產、其他渠道獲得的捐助以及通過互聯網平台募集款項的使用情況進行公開,使得求助人與贈與人信息不對等,容易滋生信用危機。

“一旦公眾對互聯網個人求助產生信任危機,將直接衝擊現有救助體系,損害的不僅僅是慷慨解囊的捐贈人,更損害未來真正需要救助的潛在不特定羣體。”王敏指出,“由於網絡平台籌集資金使用、流向的不透明、不確定,存在被認定為非法集資或被挪用等風險,可能損害全體捐贈人的利益,同樣影響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的有序開展。”

“要將個人大病求助納入行政監管範圍,建立與社保、慈善基金會等相關部門、組織的信息互通共享機制。”朝陽法院望京法庭副廳長歐陽華表示,“建立健全籌集資金監管制度,既要追蹤善款使用全流程,又要覆蓋包括平台、資金託管機構、醫院等多領域。”

也有業內人士直言,互聯網眾籌平台是完全依賴於用户的平台,一切起點都是病人的需要和大眾的捐款,這兩點都離不開信任二字。沒有信任的共識,也就不會有眾多用户參與,更遑論眾籌平台的蓬勃發展。然而,如今眾多難解的弊病和風波都在消耗社會的善意與耐心。

該不該受到監管?誰來監管?怎麼監管?這可能需要相關部門給出答案。

為何赴美

水滴公司為何選擇此時赴美上市?

業內人士表示,“創業公司上市是必然的結局,投資者需要退出。在業務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公司選擇上市,並進行市場卡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7月水滴公司傳出上市後不久,輕鬆籌傳來新一輪融資的計劃。據彭博社消息,輕鬆籌尋求新一輪融資,融資額約為0.5億-1億美元,公司估值將達到10億美元。有消息人士稱輕鬆籌此次融資或是為上市提高估值。雙方的這一系列動作也被業內視為卡位“大病籌第一股”。

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表示,儘管規模不同,但業務線佈局相似,通過上市,水滴公司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用於業務發展,進一步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趙衡表示,水滴公司這類平台通過公益性籌款吸引流量,獲取用户,從而為後面的保險業務,乃至新業務“險+藥”模式導流。在相互保、微保等企業的競爭下,如今獲取新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不管是線下地推還是別的方式,都需要資金的投入。

水滴籌一直以“籌款0手續費”為主要宣傳話語,平台不在用户籌款金額中抽成。但作為一家在資本市場頻獲融資的企業,儘管有着數億的用户規模和累計過百億元的籌款金額,該公司依然面臨不小的盈利壓力。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國內的企業要去美國上市呢?尤其是在各大在美上市企業爭相迴歸港股的節點,水滴公司為何相向而行?

真實情況是,很多企業是因為沒得選才去美國上市的。

因為A股審核更嚴、中國企業境外上市政策反而放寬。另外,美國股市吸引中國企業的更重要因素,可能要數融資的容易程度。

總體而言,A股的上市流程比美國股市更加繁瑣,耗時更長,門檻設置的也比較高。《公司法》規定,中國企業要想上市,必須要連續盈利3年,年利潤達5000-8000萬。此外,A股上市平均排隊時間2-3年或更長。而美國股市採用註冊制度,對需要上市的公司不設盈利門檻。因此美股對於急需用錢的企業來説,無疑是個更好的平台。

“大病籌第一股”卡位賽還在繼續,誰會勝出?中華網財經將繼續保持關注。

【來源:中華網財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18 字。

轉載請註明: 負面纏身卻備受資本追捧 水滴公司為何選擇赴美上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