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為新徵程上民營經濟發展指明瞭方向。對於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全社會有必要進一步樹立正確的認知。
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就是國民經濟發展壯大——
關於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説法,即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還有90%以上的企業數量。
許多民營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為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配套的。如果沒有大量的民營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也很難正常運行。
讓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就是助力國民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
當下,適當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手段是必要的,但也不能過於倚重這兩種正常手段。在投資收益預期的影響下,降息的作用有限。這已被相關政策實踐所證明。在外部加息和匯率波動的國際經濟環境中,降息的空間也是有限的。同時,大量的政府投資難免會增加各級政府的財政壓力和税收壓力。
但是,如果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理清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共享的經濟資源邊界,“硬化”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操作,就很可能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個例子,政府部門或大型國企增加投資30萬元,可能不會對就業市場有直接影響。如果一個創業者投資30萬元新開一個小餐館,可能會增加三四個人的就業。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不是權宜之計——
有人囿於落後的認識,認為民營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水平,會給經濟體系帶來不穩定、不安全感。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民營企業及其實控人的所有行為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企業也要承擔社會責任。不少民營企業每年要發佈社會責任報告。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許多民營企業不僅聽從政府有關部門的調遣,還主動參與抗擊災害。
一些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顯示,中國軍工生產體系的不少配套高尖端產品也來自民營企業。同時,在數以千計的上市公司中,有不少民營企業是細分商業賽道的冠軍。這都説明,中國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常常是歷盡艱辛,一路打拼出來的。他們往往有着較為獨特的個性,看問題具有較為獨特的眼光。我們要有一個良好、寬容的社會輿論環境。
(來源:解放日報,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