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訪中部最大實物地質資料庫 4萬多箱石頭見證年產600萬噸油氣
在潛江廣華大道一處不起眼的巷子裏,有一座神秘的庫房——中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實物地質資料庫,是中部最大的實物地質資料庫。這裏存放着自1958年以來,油田勘探開發取得的地質實物,這是勘探開發人員研究瞭解地下礦產情況時,最直觀、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在外人看來,這就是一箱箱石頭,而在專業人員眼中,它們是一座寶庫。62年來,江漢油田累計開發油氣當量(將天然氣產量按熱值折算為原油產量)9747萬噸,2020年,油田年油氣開發當量創歷史新高,達到657萬噸,同比增長4.37%。油田老區連年穩產,在涪陵建成國家首個百億方頁岩氣產能示範區,背後都有這些石頭的功勞。
身價十幾億的石頭住全自動庫房
中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實物地質資料庫(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彭一葦 攝)
2月2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資料庫1號庫房,映入眼簾的是20排高達14米的鋼結構貨架,上面擺放着長條形塑料箱子,那是歷時62年收集起來的地質實物。打開箱子,裏面是一條條圓柱形的石頭或一包包石屑,圓柱形的石頭被稱為巖芯,石屑被稱為岩屑。資料庫中儲存着2.2萬多箱巖芯、1.8萬多箱岩屑。巖芯、岩屑是勘探時從目標地層取出的反映地層狀況的岩石標本,地質工作者研究分析標本,可以清晰地辨析地層演變痕跡,瞭解該地層地質環境、沉積和構造特徵、資源儲存等情況。“採集標本是為油氣開發‘探路’,必不可少。”資料庫負責人楊宏説。打一口井耗資耗時極多,沒有事先周密的分析研究,可能成為廢井。研究分析正確,就意味着找到成百萬噸的油氣資源。其實,實物標本自身的獲取成本也很高。以巖芯為例,勘探人員先用普通鑽具鑽到目標深度地層,然後用專用的取芯筒鑽取,每鑽進1米要耗時100分鐘,取到1米長的巖芯需耗資3萬元。“庫中巖芯有4萬多米,照此計算僅成本就是十幾億元。”為妥善保存這些標本,1號庫房2017年改造完成,採用先進的現代物流倉儲技術實現自動化管理。只見工作人員在電腦上一番操作,庫房的堆垛機便自動開進貨架,機械手抽出一摞巖芯箱子,不過5分鐘,便傳送到記者面前。
“以前庫房管理全靠人工,找一箱標本得花一兩個小時。”楊宏介紹。採用自動化管理後,勘探人員、科研人員前來取樣更方便了,這兩年資料庫每年要接待500多人次,既有油田的勘探人員,也有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
“油乎乎”變“氣鼓鼓”石頭鑑定標準在變遷
資料庫中的標本,不僅歷史悠久,來源也很廣,包括湖北江漢盆地、山東清河、陝西坪北、四川涪陵、內蒙二連浩特、湖南、雲貴部分區域大量的地質構成實物,是一幅難能可貴的地質構造説明畫卷。巖芯中,偶爾能發現古生物的痕跡。
巖芯中發現的海洋古生物——筆石的化石(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彭一葦 攝)
楊宏拿起一塊,指着橫截面上一段類似鉛筆痕的東西説:“這是海洋生物筆石的化石,由於其保存狀態是壓扁的碳質薄膜,很像鉛筆痕跡,因此得名。”庫中現存年代最早的巖芯,來自潛江的王17井,1967年1月從地下1485米取得,那時油田最大的鑽機只能鑽到地下1500米,它是油田早期勘探的見證。記者看到,這截巖芯呈灰白色。楊宏介紹,剛取出時因為含油呈黃色,天長日久其中的油揮發,才變成灰白。
來自潛江王17井的巖芯,1967年1月從地下1485米取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彭一葦 攝)
有兩名科研人員前來取樣,他們要的巖芯全是深黑色的。“這是來自利川的一口頁岩氣探井的巖芯,我們要分析它們的各種特性,以便確定壓裂液的成分,這事關出氣量的多寡。”近年來,江漢油田開發的重點轉向頁岩氣,對巖芯的鑑定側重點也變了。過去找石油,勘探人員希望巖芯質地緻密、“油乎乎”的,現在找頁岩氣,則希望巖芯多孔、多含氣。作為涪陵頁岩氣田的開發主力,截至2020年底,江漢油田在涪陵頁岩氣田已累計產氣344.9億立方米,形成了具有涪陵海相頁岩氣開發特色的六大配套技術體系,在國內頁岩氣開採領域,已成為勘探開發、大規模商業化的“領跑者”。領先的技術也體現在巖芯標本上。2020年4月取得的楓1井的巖芯,來自地下7762米,是庫中出處最深的巖芯。楓1井是一口頁岩氣預探井,位於利川市謀道鎮茶園溝村。從2012年起,頁岩氣井的巖芯陸續來到資料庫,最近幾年,隨着鄂西地區頁岩氣勘探步伐加快,來自那裏的巖芯也在增多。不斷積累的標本,將為下一步湖北頁岩氣勘探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