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黃鑫宇 程維妙)10月24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聯合各組委會成員機構舉辦的“第二屆外灘金融峯會”上,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東亞尤其是中國儲蓄增加明顯,而儲蓄的增加是後來“一帶一路”債權融資的主力軍。
他表示,中國在亞洲金融風波前,GDP的儲蓄率35%左右,但亞洲金融風波後就開始迅速提高,最高時正好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那時候達到了51.8%,在全球來説這麼大的儲蓄率變化都是非常大的事情。中國及東亞一些國家的儲蓄率在過去10年、20年間,都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圍繞此曾有質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認為,儲蓄過剩、特別是亞洲過剩的儲蓄湧到美國,是次貸危機最主要的原因。其中涉及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作用,所以多餘的貨幣就容易找避風港流入美國。
但周小川稱,他當時即回應,亞洲儲蓄湧入美國的現象是存在的,但主要原因和亞洲金融風波有關,亞洲金融風波中,不少發達國家的對沖基金衝進亞洲市場,亞洲國家受到衝擊好不容易恢復了,他們是有擴大出口和增加儲蓄等動機的。
這些儲蓄的增加在後來變成“一帶一路”債權融資的主力軍。周小川表示,現在的情況就是東亞(包括中國),目前是債權融資的主力。大家知道過去主權融資的主力是在巴黎俱樂部,目前東亞(包括中國)已經超過了巴黎俱樂部主權債的總額。
他還指出,從儲蓄的角度看融資能力和資金配置是一個重要的角度,也是對那些“陰謀論”的反駁,否則大家會説中國人均GDP不高,還拿那麼多錢搞“一帶一路”,是不是確實有什麼陰謀上的考慮。
“不過隨着我們擴大內需的政策,以及雙循環特別是內循環的作用,在一系列政策之下,2019年年末,中國的儲蓄率佔GDP中的比重降到了44.6%,看來還會進一步地下降。”周小川稱,疫情對於儲蓄率的影響,目前還看不太清,因為它既有增加儲蓄的方面,同時也有減少儲蓄的方面,這還要進行密切觀察。再往遠看,中國的儲蓄率還會進一步變化,就是在“雙循環”特別是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戰略情況下,內循環將會更加暢通。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黃鑫宇 程維妙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