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劉星志
繼友邦獲批“分改子”17個月後,中德安聯人壽成為國內第二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
2021年11月17日,中德安聯人壽在其官網發佈公告稱,已收到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批覆文件,批准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將其所持有的中德安聯人壽49%的股權轉讓給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
轉讓後,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公司100%持股中德安聯人壽,中德安聯人壽也成為國內首家“中外合資”轉為“外資獨資”的壽險公司。
這背後預示着,我國保險業的開放程度進一步提升,而且相關政策早已經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本應是一件能聚焦外資險企眼球的事件,但時代週報記者採訪調查顯示,市場對此事的態度波瀾不驚。
中國金融科技50人青年成員周運濤向時代週報記者分析,當下外資保險公司的牌照申請,抑或股權變動,更多是市場層面的企業戰略或經營方向的變化,不必過多解讀,更談不上對整個保險市場的影響。
而安聯中國保險控股董事、總經理索瑪斯•阿爾汀(Solmaz Altin)則表示:“此次中德安聯人壽成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的全資子公司,將進一步加強我們在中國的市場地位,把握更多業務新機會。憑藉安聯集團在保險經營、風險管理以及資產管理上的獨到經驗,我們期待為眾多中國消費者提供極具優勢的金融解決方案。”
政策利好,兩家外資獨資壽險誕生
201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今日在博鰲論壇發表講話稱,將加快保險業全面開放進程,放寬人身險公司合資企業外資比例至51%,3年後對外資持股比例不再設限。
2019年底,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明確取消合資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時點的通知》,宣佈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
該政策生效後半年,2020年6月,友邦獲得中國銀保監會批覆,將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改建為外資獨資人壽保險公司——友邦人壽。8月18日,友邦人壽揭牌成立。
與友邦人壽通過“分改子”方式成立不同,中德安聯人壽是通過股權轉讓的路徑獲得外資獨資身份。
中德安聯人壽於1999年1月在上海成立,是國內首家中歐合資壽險公司,股東雙方分別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國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
據第一財經報道,去年年末,中信信託將所持中德安聯人壽49%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今年2月5日,安聯集團則正式宣佈與中信信託達成產權轉讓協議,將收購後者所持有的中德安聯人壽49%股權。而在11月17日,銀保監會正式批准了此項交易,安聯保險控股將100%持股中德安聯人壽。
安聯(中國)保險控股由德國安聯集團獨資設立,是中國首家獲批開業的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2019年11月14日,安聯集團宣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已批准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開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29日,成立不到兩年的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宣佈,安聯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批開業,成為中國首家獲批成立的外資獨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至此,安聯手握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安聯保險資管、中德安聯人壽三張外資獨資保險牌照。
兩家獨資壽險公司,在業務模式上也有很大區別。
據中德安聯財報數據,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間,公司保險業務收入由9.46億穩步增長至59.74億,保持了年均超20%的增速。目前中德安聯保險業務以分紅型年金保險為主,2020年度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居前五名的保險產品全部為分紅型年金保險,主要銷售渠道為銀保渠道。
而友邦人壽2020年度原保險保費收入居前五名的保險產品中,除兩款年金保險產品外,還有一款終身壽險和兩款重疾險產品上榜,主要銷售渠道為個人代理。最早將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國的友邦,時至今日仍依賴於其代理人團隊。
克服“水土不服”,“獨立”能提升效率
事實上,儘管保險業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但外資險企在國內保險業的份額佔比依舊不高。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發佈的《2020年中國保險公司競爭力評價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中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4.17萬億元,市場份額92.21%;外資保險公司3524.44億元,市場份額7.79%,同比上升0.62個百分點。
此外,報告認為,隨着保險業的不斷髮展,中國保險企業競爭力向上攀升。除風險管理能力外資佔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在盈利能力、資本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和發展潛力方面,中資保險公司均普遍高於外資保險公司。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外資獨資的保險公司,可以按照獨立意志開展經營業務。而合資保險公司,有可能因為中外雙方經營理念不同,相互影響,從而制約了公司發展。
另一方面,外資險企進入中國市場也可能“水土不服”,這種壓力從今年年中中法人壽“合資變中資”就可見一斑。今年7月27日,中法人壽發佈公告稱,原中法人壽法國股東法國國家人壽退出,公司更名為小康人壽。中法人壽成立於2005年,2010年至2014年期間,其原保費收入由2.22億降至234.8萬元,不得不靠股東輸血,借錢度日。
“按照國內保險市場體量看,合資公司的經營業績並不令人滿意。”周運濤向時代週報記者分析道:“國際化保險公司在華經營,本土化改造和經營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期間有制度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市場的因素等。”
楊澤雲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雖然友邦人壽有超出眾多中資公司的快速發展,但也並未有顯著優勢。外資保險公司還需要更進一步迎合中國人的需求,才能在國內保險市場取得較好發展。”
“改建後我們的產品反而顯得更加本土化。以往人們認為友邦的產品面向高端人羣,如今從價格上看,已開始覆蓋中低端收入人羣。”一位友邦內部員工對時代週報記者談到。
在該人士看來,能做到降低產品價格,正是因為“改建”提高了資產管理能力。記者調查發現,友邦人壽在其官方微信裏亦談到,“改建”有利於優化運營組織架構,規模效應將提升運營效率。
“改建後相當真正拿到‘公民身份’,能獲得更多本土資源。例如,如今養老賽道火熱,這是各家險企必爭之地。有更多成熟養老經驗的外資險企,更是摩拳擦掌。”該人士也談到。上述觀點在友邦人壽的官方微信裏也有所體現,最近關於“養老”主題的文章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