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靠貝殼結束“水逆”,頂級投行們仍是投資者的“引路人”?

近日,軟銀集團喜事連連,最近的多個投資均獲得了成功。

去年11月,日本軟銀向貝殼投資13.5億美元,後者於今年8月上市。貝殼股價自上市以來一路飆升,因貝殼股價大漲,這也讓軟銀所持股票價值翻倍增長,回報率超375%。這一利好消息也扭轉軟銀集團業績上的低迷。11月10日,軟銀髮布財報其在2020財年上半年的淨利潤數字達到180億美元。

回顧2019年孫正義似乎遇到了些許困難,領投的多家初創科技企業先後經歷不小的風波,其創辦的軟銀集團陷入現金流危機,市場對於孫正義當前投資能力的質疑此起彼伏。

此次投資貝殼找房獲得到了較高,對於年逾六十的孫正義而言,是否是其投資能力的“二度回春”?一直以來,國內外頂級投行的投資方向會影響到不少投資者,但近兩年我們也看到有一些錯失的機會,我們又該如何去看待他們的投資動作?

投資貝殼換來高回報,孫正義“顏面”歸來

注資貝殼找房(以下簡稱“貝殼”),似乎成為了孫正義近一兩年的投資事件中做的較為正確的一件事。自8月13日上市至今,貝殼的股價漲幅約為278%。在持股的投資客們笑的開懷滿盈的同時,孫正義似乎也可以稍稍舒緩口氣了。

2019年11月,貝殼完成了D+輪融資,此次注資方包括軟銀、騰訊、高瓴、紅杉,總融資額約為24億美元。其中,軟銀集團的投資額為13.5億美元,約佔總融資額的56.3%。

軟銀靠貝殼結束“水逆”,頂級投行們仍是投資者的“引路人”?
8月13日,貝殼找房正式登陸紐交所,上市首日股價漲幅一度高達82%,市值約為420億美元。上市近三個月後,上市當日的“利好因素”也一直在延續。截止目前,貝殼總市值約為823.23億美元,漲幅約為一倍

軟銀靠貝殼結束“水逆”,頂級投行們仍是投資者的“引路人”?
對此,美股研究社認為,無論是早期投資阿里巴巴,還是對於雅虎的注資,又或是投資貝殼,其背後的關鍵原因或許在於其初創科技公司的偏愛,而這也貫穿了孫正義30餘年投資生涯的始終。

對於投資貝殼找房背後的邏輯,孫正義在今年10月的軟銀大會上表示:“該公司利用人工智能來匹配房地產市場的買家和賣家,這是一家令人敬畏的公司,它正在迅速增長,並且已經公佈了鉅額利潤。”

貝殼股價看漲的利好也惠及到了孫正義以及旗下的軟銀集團,北京時間11月9日,日本軟銀集團發佈了截至9月30日的2020財年第二季度財務報告。

財報數據顯示,軟銀第二財季來自可持續運營業務的淨銷售額為1.3506萬億日元(約合130.4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2925萬億日元增長4.5%;歸屬於軟銀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274.99億日元(約合60.61億美元),上年同期淨虧損7001.67億日元。

日本SBI Securities公司分析師Shinsi Moriyuki説:“軟銀正在從最糟糕的情況中恢復過來,投資互聯網公司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對於軟銀來説,找到一家未來會變得像阿里巴巴那樣的公司應該沒什麼問題。”

在美股研究社看來,軟銀曾經對全球互聯網行業生態構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孫正義精準的投資眼光也為全球投資者們稱道。但在自2019年以後,對於孫正義投資能力和實力的新一輪評估正在興起。

曾是投資“聖手”,軟銀集團也因“失手”陷困局

雖然本財季軟銀的淨利潤表現實現同比扭虧為盈,但是從歷史數據來看,軟銀銀團的財務情況並不好,這家以2000萬美元撬動1500億美元的日本頂級投行機構,在最近幾年似乎進入了“至暗時刻”。

在2019財年第三季度也是軟銀面臨危機的關鍵時機,其願景基金2019財年第三財季運營虧損為2250億日元(約20.5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則為盈利1760億日元(約16億美元)。

這也直接導致第三季度軟銀集團利潤從去年同期的4380億日元(39.8億美元)降到了26億日元(約0.24億美元),遠低於分析師平均預期的3450億日元(31.35億美元),降幅高達99%。

在淨利潤同比大幅縮水的情況下,軟銀集團的資金流也陷入困境,市場上對於孫正義及其投資能力的質疑開始湧現。

軟銀集團此前遭遇這一困局,與它一系列的失敗投資息息相關。孫正義此前看中的科技獨角獸公司,在2019年集體出現風波,也將軟銀集團拉下了水。

2018年初,軟銀向Uber投資近90億美元,持股比例為17.5%,成為Uber背後最大的股東。而此筆交易也成為當時全球網約車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投資。投資就如同賭博,考察的是一個眼光問題,如果網約車市場走向良好,甚至爆發,那麼軟銀無疑成為背後最大的贏家。然而,此次投資顯然呈現出反面。

歷經種種風波的共享出行領域科技股獨角獸Uber於去年5月上市,不過上市當月股價累計跌度逾10%,而自上市當日至2019年底,Uber的股價跌幅達近34%。

自今年一季度以來,居家令的頒佈更是令原本差強人意的Uber雪上加霜。據最新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三季度營收為31.29億美元,同比下降18%;而今年一二三季度,Uber累計虧損金額為58億美元。

與Uber類似,軟銀投資失敗的另一個例子是共享辦公初創企業WeWork。2019年1月,WeWork估值高達470億美元,被視作Uber之後的美股第二大IPO,而現在估值暴跌已經不足80億美元。2016年—2019年Wework虧損42億美元,三年半間幾乎沒有淨利潤。

WeWork可以説是孫正義一手扶持起來的公司。2017年軟銀以44億美元收購WeWork近五分之一的股份,幫助其向亞洲擴張;2018年,軟銀以認購股權形式投資40億美元;2019年初,軟銀又向WeWork注資20億美元。不過在投資數年仍無起色的情況下,軟銀集團終於在今年四月撤銷了對其3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

軟銀靠貝殼結束“水逆”,頂級投行們仍是投資者的“引路人”?
可以説對於Uber和WeWork,軟銀一直想複製其投資阿里巴巴的經驗,以前期的高投入來換取最後的高回報率。然而,這兩次的投資都沒能重現當年投資阿里的高光時刻。美股研究社認為,這或許與軟銀集團的投資策略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有關。

軟銀採取的打法一直是鉅額投資,通過前期的高投入撐起初創公司的高估值。而拿到了足夠投資的初創企業也採取了“燒錢”的策略,砸錢搶佔市場份額和用户,擴充業務規模。在未實現盈利的情況下,這是一項高風險的策略。

此外,當前的互聯網環境與世紀之初的環境已經有了雲泥之別。當前互聯網用户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增量空間呈現縮窄態勢。而以Uber、Lyft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模式,虛高的估值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市場質疑。在增量空間大幅收窄,互聯網壟斷化加劇並步入存量階段後,孫正義“激進”的投資策略能否奏效成了一個問題。

在經歷數次投資的失敗後,孫正義也在反思其近一兩年投資過程中的策略,他曾公開向自己所投的公司發聲,要求他們減少在營收和用户增長上的關注和投入,轉而將關注點放到健康現金流的增長。這可能也是全球主要市場的創業公司共同面臨的一個轉型趨勢。

起底國內投資同行,頂級投行也有“手誤”時刻

將視線轉移到國內,今年上半年資本市場遇冷,但下半年熱度已經回升。據企名片統計的公開交易數據推算,2020年國內頭部知名機構參與的投融資交易數量和金額與2019年相比,呈現出不降反增的態勢,此外,投行機構們的馬太效應也愈發明顯。

截至10月底,經緯資本已經投資超過63家公司,B輪以前的項目接近40家,主要的投資方向是創新藥、B2B交易平台、企業服務以及消費品。

相較而言,IDG投資的項目數量較少,但是單筆的項目金額較大,投資的主要方向是醫療健康和人工智能。據統計,IDG在2020年的融資事件為286.82(件),相較於2019年的152.76(件),同比增長約87%。

頂級投行們的投資舉動往往會成為個體投資者的風向標,甚至在相當程度上能夠左右市場變化,在資本市場掀起不小的波瀾。但曾經被推上神壇的投行們,也有翻車的時刻。

2017年9月,紅藍黃IPO上市,高瓴資本以18.5美元/股的股價買入43萬股股票,位列第五大機構股東。由於兩個月後虐童事件曝出,紅藍黃股價急速下跌,由27美元/股下降至15.5美元/股。鑑於該事件影響惡劣,高瓴資本不得不緊急“割肉”清倉,預計虧損幅度達到10% 至15%。

軟銀靠貝殼結束“水逆”,頂級投行們仍是投資者的“引路人”?
今年2月,高瓴資本宣佈已不再持有蔚來汽車的股份,此前,高瓴資本一直都是蔚來汽車的主要投資方,高瓴資本曾於2015年在蔚來汽車A輪融資中領頭1億美元,並在C輪及C+繼續跟投。至2018年9月12蔚來上市時,高瓴資本持股比例為7.5%,是蔚來汽車第三大股東。而據雪球的數據顯示,蔚來汽車自今年年初至今的漲幅高達995%。

軟銀靠貝殼結束“水逆”,頂級投行們仍是投資者的“引路人”?
商場如戰場,勝敗乃兵家常事,對於國內頂級投行們,在數次投資過程中也難免會出現失敗的案例。在殘酷且諸多變數的資本市場,能夠做到贏多輸少,便也能算是贏家了。

對於頂級投行們而言,通過資本撬動更高的回報率是其本職所在。不過,鑑於其在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在關注資本回報的同時,也要從長期維度來考量一家企業,找到一個真的能夠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優秀企業和企業家尤為重要。進而就是在這場風險投資中為其注入支持力,實現其應有的社會價值。

本文來源:美股研究社(公眾號:meigushe)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26 字。

轉載請註明: 軟銀靠貝殼結束“水逆”,頂級投行們仍是投資者的“引路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