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首個GDP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
來源 | 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
作者 | 阿力米熱
4月11日,深圳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預期增長目標為6%左右。
按此增長速度,這意味着,今年深圳的GDP預計為3.25萬億元左右。
回顧2021年,深圳GDP首次邁進3萬億大關至30664.85億元,同比增長6.7%,兩年平均增長4.9%,成為全國第三個、粵港澳大灣區首個GDP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
如今,深圳將2022年GDP預期增長目標定在6%左右,增幅高於全國GDP 5.5%的增長目標,在一線城市中,這目標高於北京、上海和廣州。根據各地的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北京2022年的增長目標為5%以上,上海、廣州的增長目標均為5.5%左右。
地區生產總值預期增長6%左右,深圳的底氣到底從何而來?
01
深圳製造成核心支撐
強大的第二產業,成為深圳預期目標的核心支撐。
經過41年的發展,深圳從過去的代工、貼牌生產發展,到如今自主研發、自創品牌、制定標準,成為全球製造業重鎮,其第二產業依然保持強有力的發展勢頭,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一線城市,深圳第二產業的總產值在GDP當中所佔的比重接近40%,遠高於同期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比例水平。
具體來看,2019年,深圳第二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達至10495.84億元,約佔GDP(26927.09億元)比重達39.0%。相比之下,同時期廣州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454.00億元,佔比約為27.3%,略低於深圳,上海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約為27.0%,北京的佔比則僅為16.2%。
而這一數字在去年依舊亮眼。2021年,深圳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1338.59億元,佔GDP的比重達37.0%。橫向對比來看,其佔比情況仍接近40%,遠高於同期北上廣18.1%、26.5%和27.4%的比例。
從工業總產值來看,2021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7%,兩年平均增長3.3%,連續三年居全國首位,超八成工業行業實現正增長,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3%、13.3%。
其中,電子信息相關產業成為絕對大頭。深圳方面曾在第九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上透露,2021年深圳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經提升到全國五分之一,全球十分之一。
經過多年的發展,深圳製造業發展實現技術賦能,通過創新與製造的結合,實現了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無論是產業鏈還是高度市場化的體制機制方面都具備一定的優勢,深圳都為全國的製造業,尤其是電子信息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先進樣本。
在深圳,以華強北為中心,約一個小時的半徑範圍內就能輕鬆買到包括元器件、零配件、芯片、集成電路、顯示器、整機等在內的幾乎所有上中下游產品。
02
高新技術企業支撐
深圳經濟穩中有進,主要得益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根據各地區2021年統計年鑑顯示,截至2020年底,深圳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為18650家,僅次於北京的28750家,位居全國第二,其數量約佔廣東省的1/3。
這對深圳來説並不容易。除了是最年輕的一線城市外,從土地面積來看,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的面積最小,其土地面積為1997.47平方公里,不到北京的1/8,也不到上海、廣州的1/3。
而目前,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約1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樣的密度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排名第一。
良好的創新環境促進了高新技術企業在深圳的落地與增長,其中,深圳寶安區的“成績”最為矚目。作為深圳高新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寶安區科技創新局的數據顯示,到今年上半年,寶安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預計將突破6500家,有望連續5年蟬聯廣東省區縣第一。
寶安區委區政府出台的2022年一號文《關於支持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高地的若干意見》提到,國家高新區寶安園區以佔全區5.9%的面積,貢獻了全區17.6%的工業總產值,每平方公里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密度達到63家。
寶安園區只是深圳國家高新區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還培育了華為、中興、騰訊、邁瑞醫療、大疆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
在高新技術發展關鍵指標之—的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中,深圳亦表現突出。
從2021年公開的統計數據來看,全國PCT專利申請公開數量排名前100企業中,有29家來自深圳。前100強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總計34014件,其中深圳申請數量總計17499件,佔比51%,以一城之力佔據中國的半壁江山。
不僅在國內表現出色,即便是在全球範圍內,深圳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同樣不容小覷。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佈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全球PCT國際專利申請人排行榜前50名中,中國有12家企業上榜,其中7家來自深圳,華為以6952件登頂榜首並連續5年獨佔鰲頭。
03
人口數據領跑全國
深圳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不僅培育出了“成績”傲人的高新產業、新興產業,還為自身集聚了大量人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深圳十年來的人口增量達到了713.65萬人,在各大城市中領跑。
時代週報記者根據各地公佈的2021年統計年鑑等公開數據,對各城市人口淨流入數據進行推算整理後發現,2020年底深圳常住人口為1763.38萬人,同期户籍人口為584.58萬人,人口淨流入達1178.8萬人,位居全國第一。
根據《廣東統計年鑑2021》,2020年底深圳常住人口達到1763.38萬人,同期户籍人口達到584.58萬人,淨流入人口為1178.8萬人。人口淨流入為全省第一,遠超省會城市廣州(淨流入人口888.92萬人)。
深圳之外,上海的人口淨流入也超過了1000萬人,達至1009萬人;排名第三的是廣州,其淨流入人口為888.92萬人;而北京的人口淨流入則位居第四,為788.2萬人。
這也意味着,深圳近年來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初見成效。尤其是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通過凝聚教育與學術、科研與轉化、開放設施等要素,對珠三角地區、乃至中部地區等地的人才都有較強的吸引力。
除了優異的人口淨流入數據外,從人口結構來看,北上廣深同為經濟發達城市,深圳的人口結構也更為“年輕”。
具體來看,按照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7%以上即達到老齡社會的國際標準,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深圳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5.36%;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3.22%,深圳尚未進入老齡化社會,依然保持年輕。
與此同時,廣州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7.82%,而北京、上海則老齡化趨勢顯著,分別為13.30%、16.28%。
深圳領先全國的人口淨流入和年輕的人口結構,年輕的人口共同為深圳注入了經濟活力。
6%的增長目標如何達成?
近年,疫情和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等影響下,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深圳要如何克服壓力,實現穩中求進,達成6%的預期增長目標?
深圳的法寶依然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華南城市規劃專家孫不熟在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深圳要達成6%的預期增長目標,簡單來説,就是繼續發展高科技產業和實體經濟的優勢,持續釋放科研人員的創造創新熱情。
他強調,深圳的高質量增長,一定要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模式,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生物科技、先進製造這方面加大投放力度。與此同時,人才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深圳可以在人才政策方面適度鬆綁,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吸納人才同時也要保障教育、醫療、住房等各方面的需求。
對此,深圳在“十四五”規劃中指出,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綜合承載力,深圳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並在交通、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做了很多規劃。包括到2025年,新增幼兒園學位12.5萬個,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67.3萬個;實施三甲醫院倍增計劃,到2025年三甲醫院達30家;完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到2025年建設籌集公共住房40萬套等。
孫不熟建議,深圳可以更大力度地激發消費者潛力,加快推進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新興文化、創業產業以及元宇宙等,還有很多可以抓住的機遇。“只要有新的動能出現,深圳的經濟就能持續高增長,釋放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