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緣政治衝突刺激,國際油價自2014年以來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和世界第一大天然氣出口國,在世界油氣市場舉足輕重。持續升級的俄烏衝突,再次引發人們對能源價格飆漲和能源供給短缺的擔憂。
此番油價“破百”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一方面,全球原油需求穩步恢復,但國際原油庫存和閒置產能兩大關鍵指標都處於歷史低位,造成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全球碳減排浪潮下,許多國家和企業削減了勘探預算,上游油氣投資持續減少。此外,撲朔迷離的國際局勢,加劇了全球原油供給的不確定性,再加上短期內資金情緒助推,使得國際油價邁向階段新高。
考慮到高油價潛在的破壞性衝擊,國際能源署(IEA)日前發佈聲明稱,將繼續密切關注市場並評估啓動應急石油系統的必要性,IEA成員國隨時準備採取集體行動,確保全球石油市場供應充足。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紛紛表示,如果俄烏衝突影響到全球石油供應,將考慮釋放戰略石油儲備。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IEA成員國的石油總庫存接近41.6億桶,其中15億桶為政府應急儲備。
受IEA成員國石油拋儲消息影響,國際油價一度短線下挫。但考慮到全球日均1億桶的石油消費量,各國釋放的儲備量很快就會被供不應求的石油市場吞沒。從中長期來看,石油拋儲難以對油價產生持續影響。去年11月,在施壓“歐佩克+”增產未果後,美國批准從戰略石油儲備中釋放5000萬桶原油,以應對不斷飆升的油價。但截至目前,仍未抑制住脱繮的油價。
雖然無法徹底扭轉漲勢,但戰略原油儲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這是發達國家保障能源安全的聯合行動,其宗旨是成員國共同採取措施,控制石油需求,在緊急情況下分配石油,並規定成員國有義務儲備相當於90天淨進口量的石油。
從西方國家的經歷來看,雖然戰略石油儲備不能從根本上抑制石油短缺帶來的價格上漲,但在應對某些突發事件,一定週期內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穩定石油市場,還是很有效的。2005年9月,為幫助緩解因美國颶風造成的石油市場緊張局面,IEA宣佈,該機構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為期30天,總計投入市場的石油將達6000萬噸。這是在和平時期,IEA及其成員國最大規模的一次動用石油儲備行動,最終促使當時的國際油價連續大幅回調。
由於資源稟賦和經濟結構原因,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以上。世界石油市場變化,對我國石油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存在國際石油供應暫時短缺的可能;其二,國際石油價格有可能出現短期內大幅波動,石油價格過高可降低GDP增長速度,價格過低將使國內石油行業虧損。因此,建立成熟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
2001年,我國明確提出要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並規劃從2003年起,分三期完成油庫等硬件設施建設。從目前可查的國家公佈的最新石油儲備數據來看,截至2017年年中,我國已建成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利用上述儲備庫及部分社會企業庫容儲備原油3773萬噸。總體上看,我國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規模、結構、體制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作為油氣進口大國,應把油氣儲備體系建設擺到與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形成政府儲備、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和生產經營庫存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實物儲備、產能儲備和其他儲備方式相結合的石油儲備體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供氣企業、管輸企業、城鎮燃氣企業各負其責的多層次天然氣儲氣調峯和應急體系。多措並舉應對可能出現的國際油氣供應中斷和價格波動。
從更高維度來看,在堅定不移加快推進清潔能源轉型的同時,應健全能源供應保障和儲備應急體系。統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能源供應安全保障,提高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各種極端情況的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優化能源儲備設施佈局,完善煤電油氣供應保障協調機制。完善煤炭、石油、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探索建立氫能產供儲銷體系。積極推動流域龍頭水庫電站建設,提升水庫儲能、運行調節和應急調用能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軼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