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陶以平:應對氣候變化 貢獻更大金融力量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財經

4月15日,由中國人民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舉辦的“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等來自國內外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制定者、專家和學者參會,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受邀出席做主題發言並參與討論。

本次“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主要圍繞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相關議題展開,陶以平在“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作用”主題討論時表示,氣候變化問題是全球性挑戰,事關人類命運,綠色金融是應對這一挑戰的重要途徑。中國始終站在創造世界更加美好未來的高度,對應對氣候變化態度鮮明、信心堅定,這些年來在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陶以平以興業銀行為例,該行多年來始終不忘初心,把助力綠色發展作為重要使命,自2006年與國際金融公司合作推出國內首個節能減排融資產品以來,相繼推出了排污權抵押貸款、碳資產質押貸款、藍色債券等一系列引領中國市場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2008年,興業銀行成為中國第一家赤道銀行。2020年,牽手福建省內首批23家金融機構簽署生態環境多方共治行動倡議。截至今年3月末,該行累計為3萬多家企業提供綠色融資超過3萬億元,綠色融資餘額超1.2萬億元,已成為全球綠債發行規模和餘額最大的商業性金融機構。特別是該行所支持的節能減排項目,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587萬噸,相當於關閉了196座100MW(兆瓦)的火電站,走出一條“寓義於利”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精準對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多渠道主動披露自身表現,並樂於“佈道”,推動越南、泰國、蒙古等新興市場國家同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積極攜手國內同業探索“從綠到金”的發展思路,在“眾樂樂”中履行中國銀行業的責任擔當,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作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和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機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之中,既迎來了重大機遇,更承擔着重大責任。為此,陶以平建議全球金融機構要在資源配置、碳金融創新、推進自身的碳中和等方面練好內功,強身健體,以更加專業優質的金融服務助推實現低碳、綠色發展,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一方面,按照碳達峯、碳中和實施路徑,結合自身發展戰略,積極調整信貸政策與信貸結構,促進社會資金從高耗能、高排放領域向低耗能、低排放的領域流動,適應碳中和、服務碳中和、受益碳中和。積極借鑑ESG理念方法,將氣候和環境風險納入到業務全流程考量,從體制機制上加強氣候和環境社會風險管理。

另一方面,以全國碳市場建設為契機加強碳金融創新,圍繞碳配額履約、交易和碳資產增值、盤活等需求創新開發相應的碳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更多控排企業碳減排、碳抵消,促進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引導資源配置和管理環境氣候風險目標的更好實現。

同時,積極推進自身的碳中和,推動自身的科學低碳轉型。陶以平表示,興業銀行正在研究加入聯合國《立即實施氣候中性》倡議,將通過該國際公認的碳中性體系,確立自身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和工作路線圖,推動全行科學低碳轉型。此外,興業銀行還希望在氣候和環境信息披露試點、環境壓力測試、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綠色標準國際對接、赤道原則標準修訂等領域繼續與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開展深入交流合作,與全球其他金融機構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金融機構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離不開適度的政策支持,陶以平建議各國政策和監管部門可以進一步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增強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應對氣候變化的動力。比如,進一步強化貨幣政策工具對綠色金融的支持,加大綠色再貸款、再貼現、對低碳融資定向降準,降低商業銀行綠色融資風險權重,讓綠色債權優先受償等。此外,金融機構還要積極維護髮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助力發展中國家實現低碳、綠色發展與消除貧困等多領域的多贏。

據瞭解,本次“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為期兩天,與會的國內外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制定者、專家和學者圍繞綠色復甦、綠色金融以及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機構的作用、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作用、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組合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金融智慧。

(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