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楊德龍:當前是佈局四季度行情的時機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財經

楊德龍 | 立方大家談專欄作者

9月13日週一,滬深兩市出現反覆震盪的走勢,而成交量持續維持巨量,滬深兩市成交金額連續第39個交易日超過1萬億元,直逼2015年大牛市的一個萬億成交金額的持續天數。這説明市場的交投依然比較活躍。在房地產持續調控的情況之下,大量的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大轉移,這是一個大方向。2019年我就提出,在樓市黃金十年結束之後將是股市的黃金十年,股市迎來更多的增量資金。

上證指數在上週五即創出六年來的收盤新高,站上3700點整數關口,但是市場的結構性特徵依然非常明顯,在指數站上3000點的情況之下,兩市卻有3000個股票下跌。近期指數的上行主要是受到週期股、券商、電力等一些低估值板塊的補漲推動。低估值,加上中報業績良好推動了這些板塊的補漲。而這些板塊多數都是權重板塊,所以對於指數的推動作用比較強。同時,這期外資也是不斷的加倉,9月10日北向資金淨流入36億,近五個交易日累計淨流入超過140億,自8月23日以來北向資金僅有一個交易日淨流出,那説明外資對於A股的整體是看好的,資金呈現出持續流入的狀態。

和美股估值高高在上相比,A股整體的估值是有競爭力的,A股的估值水平整體上比較低,A股和港股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今年的表現相對落後,估值上已經產生了吸引力。海外市場方面,美股一直是維持了強勢走勢,美國三大股指近期處於高位震盪的階段,並沒出現大跌,這也打破了很多人的擔憂。很多人擔心在通脹高企的情況,美聯儲可能會加快收緊貨幣政策,從而導致股市出現大跌。但實際上,美聯儲投鼠忌器,並不敢過快的收緊,最快可能也要等到年底後明年初才會考慮加息,這對於股市來説是一個支撐。現在美國的美股的這種估值指標,巴菲特指標已經達到200%,遠超過歷史平均水平,當然也遠超A股的估值水平。A股的巴菲特指標只有80%,不僅遠遠低於美股的巴菲特指標,而且遠低於全球平均值140%。外資流入到A股,很大程度在一方面看好A股的一些優質公司長期的投資機會,特別是經過這輪下跌之後跌出來的機會;另一方面就是看好A股的這種估值上的吸引力。

在居民儲蓄大轉移的情況之下,萬億成交量有可能是A股的新常態,未來A股市場的成交量有可能維持在高位,這對於券商來説是一個利好,增加了券商的經紀業務收入,推動了券商行業的發展,而財富大轉移本身也會帶來基金銷售的大幅增加,考慮到基金公司沒有上市,一些持有基金公司股權的券商股就成為連漲的品種。

現在兩融的餘額已經達到1.8萬億左右,接近2015年高點的時候2.26萬億的水平,但這並不意味着當前市場的槓桿率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2015年年終比較高的槓桿率主要是由於場外配資造成的,雖然沒有準確的數據顯示當時場外配資的規模有多大,但是根據測算應該是遠超場內融資,兩融餘額。所以當時槓桿率高主要是場外配資造成,而現在場外配資幾乎已經被消滅,場內的融資餘額是公開透明的,並且槓桿率較低,一般只有1.5倍左右的槓桿,最高不能超過兩倍槓桿。但是在2015年,場外配資的槓桿達到5~10倍,所以考慮到當前場外配資幾乎被消滅,而場內兩融的槓桿率又低,所以當前整體市場的槓桿率是比較低的,並沒有市場過熱的風險。

當然行業的輪動分化是比較大的,春節之前屬於消費股大漲,週期股表現低迷的時期;春節之後市場風格則轉向為週期股、小盤股大漲。而消費股大漲,一般市場的風格輪換都是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完成,從春節算起,當前已經過了半年多的時間。而從調整的幅度來看,很多消費白馬股調整幅度已經達到了40%以上,這在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幾乎走出了股災的跌幅,説明市場這種情緒性的宣泄以及對於消費股估值較高的擔憂已經釋放得淋漓盡致。機會是跌出來的,在大幅下跌之後,大家可以考慮逢低佈局調整到位的消費白馬股。

從歷史上來看,能夠穿越牛熊週期的往往都是品牌消費品。歷史上週期股曾經走過很多次暴漲行情,但是隨後接着的都是暴跌。我見過很多通過長期持有消費股發財的,但是沒見過通過長期持有周期股發財的。因為週期股的行情比較難以把握,適合於一些對於短線判斷比較準,能夠殺伐果斷,能夠做短線投資的投資者,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説並不合適。

做價值投資要堅持長期主義,而不要過度關注短期市場的波動。事實上對於消費者來説,股價的下跌並不改變公司的基本面的財務指標。長期穩定的盈利增長預期,是消費白馬股值得長期投資的重要原因。而消費也是我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這兩年消費對GDP的貢獻已經超過了投資和出口,達到了60%左右。

新能源則是可以長期關注的方向,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是大勢所趨,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觀點,近期新能源板塊出現了獲利回吐。沒有隻漲不跌的板塊兒,現在調整應該是正常的調整,當強勢板塊調整個10%~20%左右,就可以考慮逢低佈局了。大家可以通過配置新能源的龍頭股或者是基金來抓住市場的機會。消費、新能源,和科技互聯網依然是經濟轉型最受益的三大方向。

責編:楊志瑩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