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峯、碳中和,誰都不能認為跟自己沒有關係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楊朝飛
新京報訊(記者 肖隆平)4月17日,為期三天的“新發展格局與‘十四五’大趨勢——2021新京智庫春季峯會”落下帷幕。在下午舉行的“實現碳達峯、碳中和,企業何為”主題論壇上,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楊朝飛,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坤洋分別做主旨演講。
實現碳中和需要發展方式脱胎換骨
楊朝飛表示,節約資源就是最好的環境保護。環境污染實際上就是資源的浪費,不管什麼污染物,原本其實都是資源。因為沒有充分利用,排放出去,進入到水、空氣、土壤中,變成了污染源。節約能源,其實就是在減少碳排放,加快碳中和,可以有效保護大氣環境,促進温室氣體與污染物的協同減排,是源頭減排的重要措施。
楊朝飛指出,“十四五”將是我國碳達峯的關鍵期、窗口期。“十三五”對碳減排沒有做明確規定,“十四五”第一次把碳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的總量,實施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行動等。企業是碳減排的重要單元。在我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兩個目標中,企業應該有更大作為。
張永生表示,碳達峯和碳中和是兩個具有不同性質的概念。在不徹底改變傳統發展方式下,通過提高效率和加大減排力度,也可以實現碳達峯,更多的只是峯值高低和早晚的問題。但是,實現碳中和,則需要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如果不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即使碳達峯一百年也不可能自動實現碳中和,反而會被鎖定在一個高碳狀態。因此,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從現在開始就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轉變發展方式,以碳中和的要求實現碳達峯,而不是在碳達峯之後開始考慮碳中和。
張永生介紹,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中國GDP將在現在100萬億元GDP基礎上,再增加約100萬億元。考慮到2030年碳達峯,相當於這新增的100萬億元GDP,大體上將是零碳或負碳經濟。這就要求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徹底改變,包括衣食住行等所有的生產、生活方式都要改變,而且需要脱胎換骨地改變。這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因此,如果現在不加快行動就會被鎖定在高碳的發展路徑上,屆時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成本就會非常高。
要建立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
林伯強表示,之所以説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難度很大,是因為要把目前年排放約100億噸的二氧化碳,在未來40年逐漸減少,直至變成“淨零”排放。要知道,目前的碳排放量主要是由過去40年建成的全球最為龐大的能源系統所帶來的,化石能源在這個能源系統中佔比大約85%,而且目前這個能源系統還在擴張。實現碳中和需要建設一個以清潔低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系統。由於未來能源系統將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對系統要求更高,因此建立未來能源系統會更難和更具備挑戰性。
林伯強認為,要想把這個能源系統倒過來,只有同時加快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控制能源電力需求增長。當可再生能源佔比足夠大時,才可能在滿足社會用能需求的同時替代煤炭使用。現階段比較快的煤炭替代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能源需求必須很低,比如説如果新增能源需求可以控制在“0”左右。那麼,所有的風、光電增長就可以替代煤電,這是比較直觀的,但現實不是這樣。
編輯 柯鋭 校對 楊許麗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