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要小心!海外大行唱多目標基本實現 要謹慎看待週期品此輪大漲!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財經

  4月下旬以來,滬深股市中的週期品股票出現了大幅度上漲,特別是到了5月前幾個交易日,它們不但佔據了A股漲幅排行榜,而且成交量也急劇放大,成為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品種。與之相應的,則是其他板塊紛紛偃旗息鼓,像白酒這樣的前期強勢品種,一度還出現了暴跌。一時間,盤面上煤飛色舞,鋼鐵雄起。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得想起2007年時的狀況。

  在14年前,市場上也出現過類似的局面。當時也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某海外大行更是作出了“油一百、金一千、銅一萬”的預測,由此驅動了週期品股票的大漲。

  客觀而言,在那個時候中國的經濟增長十分強勁,對各種原材料的需求旺盛,相應的國際市場的供應能力則明顯不足,於是也就有了中國買什麼,什麼就漲的局面。

  不過,當時雖然幾個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也是較為寬鬆的,但總體上還是處於正常範圍。所以,那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還不能説主要是因為流動性氾濫所至。然而,一年後全面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重創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對週期品的需求也快速萎縮,相關商品的價格相繼出現暴跌,而這一熊,幾乎就熊了10來年。

  而今,週期品再度迎來了一波大漲,海外大行當年提出的原油、黃金、銅的價格目標,現在除原油外,其它基本都已經實現了。期貨市場上,多數大宗商品的價格也回到了14年前的位置,有的還創出了新高。在股票市場上,儘管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相關股票距離14年前的價位,還相差很遠,但比起一年前,乃至三個月前,還是上漲了很多。於是,問題也就隨之產生:已經處於相對高位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還會繼續上漲嗎?國內的週期品股票,後勁還足嗎?

  回顧一下2007年的經濟形勢,可以看出有這樣兩個特點:一個是經濟總體處於高增長階段,並且有明顯過熱的狀態;另一個則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傳統產業,在中國是“鐵公機”等基建,在美國則是房地產。新興產業的貢獻度還很小。也因為這樣,隨着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很快就演繹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在抗擊危機的過程中,美國等國家的政府大量發行貨幣,同時加大了對新興產業的扶持,使得新能源汽車、新一代移動通信等在經濟發展中成為了主角,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週期品行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而到了現在,隨着新冠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經濟迴歸常態化逐漸成為主基調,雖然美國要大搞基建,房地產也比較活躍,但已經很難想象它們能夠對新興產業構成挑戰。

  當前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有貨幣發行過多的因素,也有受疫情影響供應不足的因素,但真正意義上的供求長期失衡局面並不存在,而且就世界範圍來説,經濟的復甦之路還很漫長,眼前並不是處於快速增長期。所以,這裏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本次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具有修復性的特徵,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開啓大牛市。作為商品之母的原油,現在的價格仍然遠低於2007年,這是很能夠説明問題的。

  至於A股市場上的週期品股票,應該承認之前它們的價格的確有點偏低,很多市盈率不到10倍,這在中國這個“新興+轉軌”的市場中並不是很合理的。因此,在消費及新興產業領域中的高價股抱團局面有所鬆動時,資金迴流週期股,並且藉助海外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而起一波行情,這很自然。但這樣的行情,能否長時間地延續,以及相關股票的價格能否在市盈率上比肩那些科技類的成長股,也還是有問題的。畢竟,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不可能採取同一種估值方式,而且在碳中和的大目標下,作為“兩高一資”領域的週期品企業,其發展中也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相關股票要重回14年前的高點,可能性微乎其微。

  固然,不排除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其行情會有反覆,目前的價位也是有機會被突破的,但空間可能較為有限。對照2007年的市場情形,現在對週期品的利好因素比那時要少很多,因此也就不必對相關股票的走勢,抱太高的預期。

(文章來源:e公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