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新能源政策暖風吹起,資本市場“大水漫灌”,催生了所謂的造車新勢力。它們帶來了新理念、新模式、新產品,為新能源市場注入無限活力。巔峯時,新造車企業達400多家,中國車市容得下那麼多嗎?顯然不可能,這兩年是它們的“生死年”,有多少新造車企業默默地生長,又默默地消亡。更多數者,或許用“半死不活”來形容最適合。有沒有活得滋潤的?真正説起來,一個都沒有。
全面探究它們的生存狀況,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產業話題,已有不少大咖學者的珠玉在前。2020年,編輯部特別策劃的“造車新勢力生存圖鑑”系列選題基本完結,車叔參考最新相關資訊,同樣從資金狀況、造車技術、產品進度等維度對部分新造車企業作一番總結梳理,讓廣大車友有一個簡化、清晰的認知。
造車新勢力普遍“貧血”
有些造車新勢力誕生自財大氣粗的傳統車企,如沃爾沃旗下的Polestar極星、北汽藍谷旗下的ARCFOX,可以共享集團的資源,雖前期投入巨大也一般不會造成性命之虞。
但更多造車新勢力是以“門外漢”跨界而來,比如何小鵬是UC的前高管,殊不知汽車產業的行業壁壘遠高於一般的新興科技行業,車企綜合體系的每個環節都需要資金支持,於是有了李斌所言的“200億造車門檻”。
前幾年,新能源市場前景廣為看好,造車新勢力或以精美的PPT,或以明星創業家的人脈資源、人設魅力,受到風投、基金為主的資方,甚至地方政府、傳統車企集團的熱捧。
我們不得不歎服造車新勢力的吸金能力,頭部玩家動輒能拿下數百億融資,這還不包括建廠、建充電站階段地方政府給予的財政支持。即便如此,錢還是不夠花,就説家底最厚的蔚來,四年累計虧損超220億(“400億”一説已被官方闢謠)。造車“燒錢”堪比無底洞,達到盈虧平衡點遙遙無期,“貧血”是造車新勢力的常態。
今年“補血”很難
“造血”能力又嚴重不足
開年以來,受車市寒冬和疫情雙重打擊,關於造車新勢力的負面消息不斷。綠馳被河南國投收購、博郡資金告急、前途陷入欠薪風波、天際汽車首席營銷官離職……李想更是直言,能做到不拖欠員工工資、不拖欠供應商貨款的新造車企業不超過5個。其實大家明白,很多企業只是在守住最後的倔強,不到萬不得已,不肯發出那一紙退出公告。
要走出當下困境,最現實、最能見效的手段無外乎“搞錢”。今年以來,蔚來中國落户合肥並喜獲70億融資,零跑得到了大華股份“輸血”的承諾,但其他新造車企業就沒那麼幸運了,它們只能通過裁員減薪、拖欠貨款等方式暫時減輕財務壓力,為融資四處奔走。
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資本寒冬”來襲,越來越多的資本方直截了當地拒絕新造車企業的融資合作訴求。而一些之前原本有意向的融資也未能如期納入,企業運營資金延遲到位。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曾更是宣稱:“沒有任何一家造車新勢力值得投資。”政府方面也多次定調,要提高新能源汽車項目投資門檻。
對於造車新勢力而言,2020年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將越來越高。今年理想寄希望於赴美IPO,拜騰瞄向海外多領域資本,但在疫情全球大規模爆發、全球經濟下行成定局的背景下談何容易。
“補血”難,“造車”更難!
直到現在,造車新勢力銷量規模還是比較小,完全不足以平攤前期的天量成本。除上圖所示企業,其他企業的銷量只能説聊勝於無,其中很多匆匆發佈概念車後,便死在了融資之路、量產之路上。事實上,就拿蔚來、小鵬這樣的頭部企業來説,即便產品進入交付階段,對於資金的需求也是長期性的。因為銷量達不到預期,現金流入無法覆蓋支出,加上改款車型、新車型研發需要長期投入,如果資金供應不到位,研發、生產只能停滯。
市場風雲變幻,他們首先要面對殘酷的內部競爭,感受來自傳統車企新能源板塊的壓力,還有特斯拉的強大侵蝕力,產品一旦掉隊就可能進入惡性循環。
造車新勢力註定小眾
極少數能活下來
為什麼造車新勢力的銷量都無法達到預期?
從特斯拉Model 3的熱銷來看,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的大方向沒有錯。關鍵是,人家特斯拉做的是“從0到1”的創新,而國內造車新勢力做的是“從1到0.8”的模仿,有幾家新造車企業敢拍胸脯説不是?所以就不要怪中國消費者崇洋媚外。
造車新勢力一個個想着“彎道超車”,傾向於中高端市場,區別於早期的低速電動車,希望有個較高的單車利潤率,願景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在我看來,造車新勢力貴在“新”:新物種形象、新的產品與服務體驗。就現階段而言,對它們感興趣的主要是都市裏的小眾羣體,其典型代表是極客、IT達人。所以,有些造車新勢力想回歸傳統車企調性,甚至大講高品質背書未必高明,瞧瞧自己的技術儲備和生產資質吧,確定能自圓其説?真看重這個只會選擇傳統主流品牌。
平心而論,造車新勢力絕非一無是處。蔚來的NIO生態體系、小鵬P7實現L3級自動駕駛、哪怕是拜騰的“48英寸大彩電”都算是差異化亮點。而且,造車新勢力基本採用互聯網直銷模式,不論是展廳建設、還是售後服務,都極其注重年輕一代用户的體驗、口碑,一旦產品交付後出了問題,企業應對處理非常高效,其帶來的親切感確實是傳統車企難及的,因此也圈了不少粉。
具體到各家企業,肯定有明顯的強弱之分。車叔從橫向對比的角度,以資金狀況、技術實力、產品市場份額、用户口碑等多個維度,對造車新勢力部分企業評分,供車友們參考。
在車叔看來,60分是最起碼的“生存線”。美團創始人王興曾對汽車行業發表看法:國內汽車圈最後只會剩下“3+3+3+3”家車企,即3家央企、3家地方國企、3家民企和3家造車新勢力。可能言重了一點,我個人認為蔚來、小鵬、理想有很大概率涉險過關,Polestar極星這類背靠傳統車企的新勢力另當別論。
至於其他企業,注意本文第一張圖表中的估值,畢竟經營的是重資產行業,被兼併重組是最可能的結局。目前來看,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不太可能短時間內從根本上逆轉,造車新勢力的目標人羣體量太有限,融資窗口期一過,到了經營臨界點,退出只能説是身不由己,後期“逆襲”雖不無變數,但也難比登天。
寫在最後
最後,車叔想對那些負重前行的造車新勢力大佬們説:行勝於言,少言多行。企業能立足依賴廣大消費者的支持,而在社交媒體上的過於活躍、頻出“金句”,甚至抱怨未必是好事。長期以來,部分造車新勢力激進冒失、顛覆傳統造車觀、功利性太強的做法,以“車圈野蠻人”的形象示人,消費者很難買賬。
畢竟對於大多數人,車並不是“情懷落地”的產物,而是決策週期長、決定生活質量的大宗商品。多一些硬背書,多一些實際的利益點,多一些令人尖叫的體驗,且不説實現主流化,至少能給更多潛在消費者一些説服自己的理由。從長遠來看,車市會走出低迷期,但在此之前,還請你們花光所有的力氣,先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