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實習生黎雨辰 北京報道
外資機構加註我國證券市場的熱情不減。
近期,方正證券公告稱,公司擬向瑞信銀行轉讓瑞信證券49%的股權,轉讓對價為11.4億元。對於本次轉讓的目的,方正證券表示,是為了盤活公司資產,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瑞信中國區首席執行官胡知鷙對記者表示,“我們的合作伙伴已經接受了我們全資控股證券合資公司的提議。我們將繼續投資在華佈局,深耕中國市場,推動瑞信本土化戰略的順利落地。”
據記者梳理,當前在中國內地正式展業的外資控股券商共有9家。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瑞信證券有望成為我國第3家外資獨資券商。
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券商加速佈局,將充分發揮“鯰魚效應”,為市場帶來新的活力。但在當下具體業務的競爭中,外資券商若想超越本土券商,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外資獨資券商或再添一員
瑞信證券是方正證券與瑞信銀行於2008年設立的中外合資券商。本次交易前,瑞信銀行持有瑞信證券51%股權,公司持有瑞信證券49%股權。
官網信息顯示,瑞信證券總部位於北京,向本土市場客户提供一系列資本市場服務,包括證券承銷與保薦,以及財務顧問服務。公司還在深圳前海開展證券經紀業務,持續擴展其交易及執行實力。
2021年,瑞信證券實現營業收入4.97億元,實現淨利潤4518萬元;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32億元,虧損1.05億元。截至2022年6月末,瑞信證券總資產16.43億元,總負債2.32億元,淨資產14.11億元。
此前2021年12月2日,方正證券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九次會議同意公司擇機出售所持全部瑞信證券49%股權。
根據中聯評估出具的報告,截至評估基準日2021年12月31日,瑞信證券的股東全部權益評估價值為23.25億元,評估增值8.09億元,增值率為53.38%;瑞信證券49%股權對應的評估價值為11.39億元。
經方正證券初步測算,如交割日在今年年底之前,此次股權轉讓將增加本年度淨利潤約2.9億元;如交割日在今年之後,受公司權益法核算所持瑞信證券股權負收益影響,將增加交割日所在年度淨利潤不低於2.9億元。
本次股權轉讓的背後,彰顯外資在華尋求全資控股券商的渴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當前在中國內地正式展業的外資控股券商共有9家,分別為高盛高華證券、瑞銀證券、瑞信證券(中國)、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匯豐前海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大和證券(中國)及星展證券(中國)。
其中,高盛高華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2家由外資全資持股,控股股東分別為高盛集團和摩根大通。
(圖説:9家外資控股券商 數據來源:Choice)
資料顯示,上述9家外資控股企業均坐落於國內一線城市,註冊資本普遍在20億元以下,實控機構多來自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
記者還注意到,除了上述外資控股券商之外,還有如東亞前海證券、中德證券等券商有外資股東背景,外資機構參股比例均高於30%。另有相當一部分的合資券商,正在排隊申請設立。
外資機構跑步入場
事實上,外資券商在我國從無到有,再到形成如今的格局,經歷了近30年的演變與發展。
隨着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舞台不斷接軌,我國在政策面上對外資參股的規定也經過多輪調整,逐步放寬限制邊界,呈現出日益開放和包容的趨勢。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27年前。1995年5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中外合資投資銀行類機構管理暫行辦法》。
同年8月,中國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的投資銀行——中金公司誕生,註冊資本1.25億美元,由中國建設銀行與摩根士丹利共同設立。2010年,摩根士丹利轉讓了其持有的34.3%中金公司股權,從此退出股東之位。
2002年,證監會首次發佈《外資參股券商設立規則》,對外資參股券商設立的主要條件做出規定。當時《設立規則》中“三個三分之一”的股比限制條款,一度意味着境外股東只能參股而不能控股。
2004年12月,高盛集團獨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進駐北京,註冊資本為8億元。2020年3月,高盛集團對其持股由33%增持至51%,高盛高華由此成為一家外資控股券商。
若説起全國首家由外資參股並擁有全牌照的合資券商,非瑞銀證券莫屬。2006年12月,瑞銀證券在對原北京證券進行重組的基礎上正式註冊成立,開啓了外資機構直接參股中國全牌照券商的先河。
2008年,方正證券與瑞信共同投資設立瑞信證券,方正證券持股66.7%,瑞信持股33.3%。這也是2007年12月28日證監會修訂《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後第一家獲批設立的中外合資證券公司。2020年6月,瑞信增資後持股比例升至51%。伴隨相關股權轉讓事項推進,未來瑞信證券有望成為我國第3家外資獨資券商。
2018年4月,前述《設立規則》被中國證監會廢止,《外商投資券商管理辦法》得以發佈並實施,新規首次取消了“股比限制”的明確量化規定,允許設立外資控股合資券商,並逐步放開合資券商業務範圍。
兩個月後,為進一步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發改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取消了對中資銀行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限制,並將券商的外資持股比放寬至51%。
2018年12月14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發佈消息稱,瑞銀增持內地合資券商——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至51%,瑞銀也成為全國首家通過增持股權以實現控股合資券商的外資金融機構。
此後,摩根大通(中國)、野村證券、大和證券等外資機構跑步入場。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1日對於外資機構而言頗具里程碑意義,證監會在這一天宣佈取消券商外資股比限制,使境外機構在中國境內設立獨資券商成為可能。
“鯰魚”效應有望凸顯
但面對本土券商的先發優勢,外資券商想在短期內實現超越並不容易。
從經營數據來看,當前國內外資券商所執牌照和業務重心,多集中在承銷保薦業務和經紀業務兩方面,更多業務資質有待申請,在諸多創新業務上更是難以與本土券商直接“掰手腕”。
據中證協統計,2021年度我國證券行業業績持續改善,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4967.95億元。
但據Wind數據,2021年我國境內9家外資控股企業累計貢獻營收38.08億元,佔比不足0.8%。瑞銀證券作為唯一一家營收破10億元的券商,中證協數據顯示,它在2021年參與排名的106家券商中名列第72位。
淨利潤方面,即便在2021年券業大年,外資控股券商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記者統計發現,2021年外資券商淨利潤同比變動幅度較大。
若不考慮2021年展業的大和證券、星展證券,其餘7家外資控股券商中,5家淨利潤變動率絕對值超過100%。其中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2021年淨利潤實現3019.44萬元,同比增長20倍有餘。
整體來看,9家外資控股券商在去年合計虧損1.6億元,有5家外資控股券商淨利潤告負,佔比過半。其中,匯豐前海證券虧損同比擴大至16.76%。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員王赤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券商行業已經整體進入成熟階段,行業發展紅利消失。由於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和資本市場的高偶發性,券商行業是需要高度靈活、高頻高強變更的行業。
他認為,經過多年發展,本土證券公司已呈現高度市場化,但市場靈活性稍顯不足。而外資證券運營較國內券商成熟,運營優勢明顯。外資券商的進入,必然改變行業競爭格局。
不過,背靠國外知名機構,在國內落地的外資控股券商大多具備天然的跨境優勢,對在華業務佈局和品牌建設有着清晰的規劃,在相關細分市場賽道中已有所耕耘。
譬如,瑞信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杜英樹對記者表示,“中國是瑞信亞太乃至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瑞信不僅將中國視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市場,更是為我們的合作和互贏提供機遇的重要市場。”
此外,記者注意到,多家外資控股券商均在其2021年報中提到,要在跨境業務、全球資產配置上重點投入,形成競爭優勢。
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券商自身的發展也無疑將反作用於中國資本市場,如投入水中的鯰魚一般,為市場帶來新的活力。與經驗豐富的“外來者”的良性競逐,也有利於本土券商不斷強化品牌,提升自身業務能力。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