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的供應短缺正以如此快的速度推動通脹,以至於央行可能被迫做出回應,儘管修正這種供需失衡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摩根大通的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全球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漲超過4%,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通脹率達到過去10年的最高水平。
各大央行的困境在於,不能完全確定通脹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封鎖結束後需求的復甦推動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港口原木堵塞、材料和工人短缺造成的供應緊張造成的。
不過,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經濟學主管Neil Dutta表示,如果強勁的需求和中斷的交付持續下去,就增加了央行將被迫“在稍後某個時候突然轉變政策”的風險。
匯豐控股有限公司高級經濟顧問Stephen King告訴媒體:“現在想要弄清楚需求和供應驅動因素之間的區別是非常困難的。大多數央行可能會至少私下承認,通脹遠高於他們最初的預期。你可以看到為什麼他們中的一些人變得越來越緊張。”
如果各國央行有所剋制,供應緊縮持續下去,這可能會鞏固通脹上升的預期,促使消費者和企業推高工資和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央行以後可能會被迫採取更加緊縮的政策導致更猛烈地給經濟踩剎車。
但現在提高利率將使需求放緩,對緩解供應瓶頸作用不大,而需求卻是幫助世界擺脱疫情導致經濟衰退的重要推動力。如果供應短缺隨着貿易恢復正常而緩解,政策最終可能會過於緊縮,從而扼殺經濟復甦。
而且,各大央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由供應短缺引起的通脹高企仍存疑。PGIM Fixed Income多部門及策略部門主管Greg Peters認為,美聯儲能在應對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引發的通脹上升的能力有限。
此外,Natwest Markets的全球策略主管John Briggs指出,貨幣政策制定者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強硬措辭來抑制通脹預期,同時抑制實際加息,因為加息會減緩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