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話了許久的碳減排支持工具,終於“靴子”落地。
11月8日晚間,央行官宣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與早前業內預期的綠色再貸款不同,央行公佈的碳減排支持工具通過“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發放對象暫定為全國性金融機構,按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為1.75%。央行明確,該工具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三個碳減排領域。
央行稱,碳減排支持工具的推出將發揮政策示範效應,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更充分地認識綠色轉型的重要意義,鼓勵社會資金更多投向綠色低碳領域,向企業和公眾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循環經濟等理念,助力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
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設立支持碳減排工具以來,該工具一度為業界熱議。隨後,今年7月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設立支持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發展。10月底,被視為“雙碳”目標政策頂層設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有序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產品和服務開發,設立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將綠色信貸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框架,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
央行今年以來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正在研究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如何圍繞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戰略目標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成為央行加碼綠色金融部署的關鍵之筆。
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的業內人士稱,央行碳減排支持新工具首次採取了“先貸後借”機制,既能發揮撬動銀行資金的槓桿作用,又一定程度避免銀行出現道德風險。這一工具利率僅為1.75%,低於1年期再貸款利率,為金融機構提供了優惠。從規模看,沒有定規模意味着理論上“沒有上限”,預計這一工具將能激發綠色信貸整體加快增長。
先貸後借:央行提供60%資金
從今年3月提出“研究”到“推出”,央行的碳減排支持工具歷時8個月。
據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梳理央行官網信息,今年3月25日央行提出“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以來,先後經歷了“計劃推出(4月15日)”“抓緊研究(6月10日)”“有序推動(8月9日)”“抓緊推進(10月15日)”等階段,直至“正式推出(11月8日)”。
與市場預期不同,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採用“先貸後借”,按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這次央行公佈的碳減排支持工具把傳統的再貸款工具引入了一些市場的激勵機制和槓桿效應,和我們之前理解的綠色再貸款有所不同。”
曾剛進一步解釋,根據央行公佈該碳減排支持工具採用“先貸後借”的方式,央行提供60%資金,40%資金由銀行自己提供,意味着如果貸款出現風險,銀行也是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能夠一定程度降低銀行道德風險。另外,因為貸款當中有60%是央行的再貸款,另外40%屬於商業性的資金,所以起到撬動銀行資金的槓桿作用。
工具利率1.75%:這6家銀行最有動力
據央行公佈,該工具面向對象暫定為全國性金融機構。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工具利率僅為1.75%,低於1年期再貸款利率,且該工具沒有定規模上限,可見央行的政策引導力度。
熊園認為,從該工具的利率1.75%來看,屬於結構性降息、定向降息。且該工具沒有定規模,意味着理論上“沒有上限”,但實際規模尚待觀察;密切關注央行會否把碳減排貸款規模作為考核目標。
那麼預計碳減排貸款規模將有多大空間?工具面向對象為全國性金融機構,也即包括6家國有大行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等。根據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CFA中泰金融組負責人戴志鋒測算,2020年全年和2021年上半年國有大行新增綠色信貸佔新增總貸款比重為14.1%和14.9%;股份制商業銀行新增佔比在11.1%和17.4%。如果用碳減排支持工具替換綠色信貸來初步測算,假設大行和股份行明年碳減排貸款增量佔比在15%-25%。再假設明年大行和股份行增量信貸投放規模在13.3萬億元(存量信貸同比增長11.2%),則碳減排貸款投放規模在2-3萬億元。
具體哪些銀行最有動力申請碳減排支持工具?戴志鋒認為,貸款利差高於原有業務的銀行最有動力申請碳減排支持工具。
“從直觀的商業行為視角看,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五大行和浦發銀行進行碳減排貸款投放的利差高於原有業務,這6家銀行最有申請動力。從獲取增量業務角度看,股份制銀行也會有較大的積極性。”戴志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預計銀行投放碳減排貸款的動力較強,作為增量資金的投放,一定程度能夠起到穩信用效果,對明年社融和經濟有一定的支撐。”
投向領域: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
從投向看,據央行公佈,碳減排支持工具將支持領域定為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三個領域。
央行稱,碳減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資金支持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的投資和建設,從而增加能源總體供給能力,金融機構應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提供融資支持,助力國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綠色低碳轉型。
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汪惠青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從現實情況來看,這幾個領域是實現減排的最直接領域和重點發展領域,前期發展基礎較好,提供金融支持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減排效果。此外,從今年以來的行業投資情況來看,這幾個領域也是資金需求較大的行業,需要金融機構給予支持以實現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
戴志鋒認為,初期的碳減排重點領域範圍突出“小而精”,重點支持正處於發展起步階段,但促進碳減排的空間較大,給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帶來顯著碳減排效應的行業。這些是政策支持的行業,代表未來產業方向的優質客羣。銀行通過貸前、貸中、貸後監控,能夠保證不良率低於公司整體不良率水平,對於銀行業務都是正向推動。“這類客羣總體的風險有限,或者説是銀行未來的潛力優質客户。”戴志鋒説。
第三方核實驗證:保障工具精準直達
為保障碳減排支持工具的精準性和直達性,央行要求銀行申請碳減排支持工具時,需提供碳減排項目相關貸款的碳減排數據,並承諾對公眾披露相關信息。
對於銀行披露信息,央行也做了具體規定:銀行參考碳減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環評報告或市場認可的專業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以及貸款佔項目總投資的比例,計算貸款的年度碳減排量。
汪惠青認為,碳減排支持工具強調提高金融機構對企業碳減排相關數據的掌握程度。金融機構要想獲得央行的相關資金支持,需要在企業碳核算及披露等方面開展更多精細的工作。這樣一來,利用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從資金源頭進行監督管理,引導企業將碳核算及披露落到實處,更有利於全社會碳減排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