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最近幾年來,市場上最大的機會無疑是汽車的電動化與智能化,帶來了相當多的投資機會,催生了市值萬億的寧德時代,以及多個市值千億以上的產業鏈公司和汽車終端公司。如今新能源車板塊的投資機會已經棋至中盤,需要尋找下一個歷史級別的大機會。

這個機會會在哪裏?

最近與一位明星基金經理交流,對方在解釋投資方法時表示,選股的第一步是會看長期賽道,先頭腦風暴選出三四十個處於中長期戰略級別的線索、能賺大錢的方向,要選天花板高的。長期賽道理論上是未來生活的方向,符合產業趨勢和時代趨勢,從十年期或五年期維度,展望生活中有什麼變化,變化中的龍頭企業未來漲幅絕對是衝在最前面的。

體現未來生活的方向,符合產業趨勢和時代趨勢,有哪些具體行業有這樣的潛力?一個簡單而長期的硬邏輯是,我國人口增長潛力在下降,而且年輕人寧願送外賣送快遞也不願意再做重複的流水線式的工作。未來,機器替代人類去做人不願意做的工種,是必然也是必需的大趨勢。

從這個角度看,服務機器人是未來的一個大機會。雖然現在規模還不大,只有300億左右的整體規模,但已展現出巨大潛力。服務人員日益短缺,而技術能力的上升會提升機器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預見,服務機器人即將迎來產業大爆發。

正如電動車將取代傳統燃油車,而服務機器人則將代替人做枯燥、重複性、危險的工作,機會總是在這樣的變革中產生。當然,現在的服務機器人形態還不能承擔未來的期待,從軟件定義的智能化程度,到硬件定義的機器人靈活性等能力,都還需要頭部企業來提升和定義,讓服務機器人具備聰明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真正有替代人的能力。就像電動車要真正熱銷,不能因為補貼,而是因為體驗確實比傳統車好。

服務機器人,前景無比燦爛,破局之路卻任重道遠。

一個歷史級別的大機會

堪比電動車賽道

現在我們已經在不同場景見過服務機器人了,形態與功能各異。家裏奔跑着掃地機器人,商場裏停駐着導引機器人和清潔機器人,酒店和餐館裏有送餐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離我們並不遙遠。

服務機器人目前市場規模還不大。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302.6億元;到2023年有望突破600億元,處於產業化初期,但增速十分可觀。

服務機器人有長期增長的大邏輯。隨着人口老齡化、年輕人不願生孩子,未來的勞動力短缺無可避免。數據顯示,2021年末,我國人口僅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創下歷史新低。2021年的人口出生率為7.52‰;人口死亡率為7.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也是歷史新低。

即使人口下降趨勢能夠得到控制,未來的就業結構也會發生鉅變——年輕人不會選擇做簡單、重複性、成就感低的工作,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想去流水線工作。在老齡化的趨勢下,老年人的陪伴、日常照顧會有巨大勞動力需求缺口。農業、家政、清潔、服務員等工作,將面臨巨大缺口。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能解決這一問題的,只有機器人。機器人有很多優勢,比如,可以7×24小時工作;照顧老人,可以有一個護工來指揮多個機器人來服侍老人的起居。未來,在家庭看顧、酒店餐廳服務、清掃、農業種植等領域,服務機器人都會有極大的市場空間。每個領域的需求都是巨量的。以家庭保姆機器人為例,達闥創始人黃曉慶認為,中國有4.5億個家庭,假設2035年租出去1億個機器人保姆,每個保姆每月收3000元,一個月就是3000億,一年就是36000億。

還有很多可以標準化的場景——比如農業的温室採摘、棉花采摘等。達闥開發的服務機器人已經在採摘場景中應用,節省人力的同時,還可以實現長時間作業。在黃曉慶看來,農業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大約有1億5千萬畝温室和大棚,全中國僅採摘圓形水果這個市場的勞力成本每年就超過3000億人民幣以上,未來機器人的應用空間非常廣。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眾多垂直細分領域加起來,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超乎想象。

事實上,VC/PE早已看到這一賽道的廣闊前景。統計顯示,2021年,服務機器人賽道相關融資事件113起,融資總金額超440億元。頭部企業中,達闥機器人完成超10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普渡科技完成5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配送機器人坎德拉完成3.7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

產業資本也來了。特斯拉去年8月也表示要做機器人,而且是人形機器人,可以放在汽車裏,幫人做一些閒雜的活。這款機器人的實體版本可能在明年面世,設計初衷就是用來處理那些不安全、重複的、無聊的工作。全球汽車是2.6萬億美元的市場,全球勞動力是38萬億美元的市場,是汽車的10多倍。馬斯克認為,人形機器人會對未來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在未來,體力工作會是一種選擇,你願意的話可以做,不願意就不做。

背後的邏輯不難理解——人不願做的勞務工作太多了,留給機器人服務的空間實在太大了。單從想象空間來講,服務機器人市場比智能汽車還要大。

現實很骨感

服務機器人為何還沒爆發?

前景是美好的,但不代表現在的服務機器人行業就值那麼多錢。對於很多投資人而言,他們是不會出手市場滲透率在5%以下的行業的,理由是產業太過於早期,變數太大,確定性不夠強。

現實也確實是如此,現在的服務機器人面臨不少變數。從功能上來講,不少機器人還比較雞肋,矗立在商場給人指指路,提示點優惠券,可有可無,沒有獨特的價值。而服務機器人去家庭場景裏照顧人,靈活性還太差,上下肢的彎曲,上下樓,負重能力,走路的平穩性,都還有比較大的技術挑戰。智能性也是大問題,只能完成一些簡單的輸入性指令,複雜問題處理不了,自主學習能力更是不足。

從成本來説,至少數萬元乃至幾十萬的價格,成本收益比不夠好,讓B端的商家和C端的用户算過賬後,覺得還沒有買入的剛需。

服務機器人,在很多人看來還是個大玩具,而不是個生產力工具。

要在未來十年達到預期的產業規模,在最近幾年迅速邁過滲透率低的早期階段,服務機器人需要技術與產品的進步,來提升機器人在實際場景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機器人物有所值。以掃地機器人為例,這幾年起量很快,正是因為解決了避障、掃拖一體等工程難題,使機器人真正具備像人一樣掃地的能力,不再被人當做玩具來看待。

整個服務機器人要想迎來爆發,也是要形成具體場景內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包括:

第一、大腦過關。機器人要足夠智能化,通過自主學習,具備行業知識,具備處理具體場景複雜問題的能力。這需要雲端不斷升級。通過雲端數據提升智能化,很像特斯拉。只靠本體的芯片提供的算力是很難保證機器人智能水平的提升的,因為能收集和處理的數據量太少了。

第二、硬件過關。關節、傳感器、材料等核心零部件上要突破,其中關節的標準化、智能化、低成本是痛點。機器人解決問題的核心是要有足夠的靈活性,人靈活性高很大程度上源於身上有諸多關節。機器人,尤其是未來承擔更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需要在關節上有更強的開發與生產能力。這也是我國很多產業的通病,有組裝能力,核心零部件上缺乏技術實力,受制於人。因此需要在關節等核心零部件上有國產替代乃至超過國外產品的能力,使機器人更靈活、機動,在複雜場景下像人一樣做工。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因此,對於服務機器人而言,需要在軟硬件方面都有很大提升。這方面國內服務機器人行業處於一個積累量變去觸發質變的過程。以龍頭企業達闥機器人為例,硬件方面,因為在執行系統中最複雜的智能關節方面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可以使機器人完成很多複雜動作,大幅提升了機器人的效能。在軟件層面,雲端能力使得積累的海量數據可以在雲端快速處理,讓機器人快速對複雜環境形成理解並作出合理決策。目前,達闥機器人在零售接待、安保配送、教育、農業等場景都已有應用,機器人不再是擺設,而是真正能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問題的生產力。

這一點也跟智能電動車非常相似,硬件要過關,軟件層面要有數據的積累與處理,提升智能化水平,使汽車和機器人不再是純粹的機械,而是數據驅動的有機體。

縱覽服務機器人江湖

誰會是領頭羊?

毫無疑問,現在的服務機器人還是產業初期階段。正如投資人所表示,這個階段需要行業領頭羊來引領,通過技術、產品、模式的升級,來定義行業的技術、產品、模式該走向何方。就像VR能否引爆元宇宙,未來需要看蘋果的新品是如何定義的;智能車的走向,要看特斯拉的技術與產品路線。

服務機器人也需要行業發展路線的制定者、定義者,給整個行業指明一條路徑,通過這個路徑來實現能力的升級。從戰略路線的選擇與當下的發展情況看,達闥機器人正在扮演這樣的角色。

達闥機器人成立於2015年,在雲端的軟件、算力、通信等方面,在硬件端的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如關節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目前已服務產業鏈超過2400家客户。在商業零售、公共衞生、通信、教育、公共安全、電力能源、農業、環衞等多個垂直行業開始商業化。

在不熟悉機器人行業的人看來,達闥機器人和傳統機器人公司做的產品大體是一樣的,只是場景的不同而已。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差異。傳統機器人公司的定位都是機器人公司,而達闥是通過雲端智能和高端製造軟硬件兩方面的升級,成為服務機器人平台公司。

傳統機器人公司是硬件思維。在硬件基礎上通過本體和邊緣的算力來讓機器人具備有限算力,這類路線決定了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天花板是極低的。達闥機器人其實是從部署雲端大腦和人工智能力起家,當發現市場上機器人本體做得不夠好,才去做的本體硬件。當發現關鍵零部件不夠強時,才去開發的智能關節等核心零部件。邏輯的起點是雲端大腦,終點是機器人智能化和可持續提升。達闥在雲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人機融合智能、網絡安全、區塊鏈、雲智能控制等多方面儲備了相關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和自主導航等關鍵人工智能領域建立了行業領先地位。這使得達闥的服務機器人智能化提升空間更大。

傳統機器人公司的邏輯起點是先把硬件做起來,再去考慮智能化的問題,這種路線很難帶來一個足夠聰明的服務機器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會很有限。

從硬件層面看,達闥機器人的思路,是首先解決卡脖子核心技術。有核心競爭力的機器人公司,肯定要在核心零部件上有所突破,不能滿足於只做個組裝廠。達闥研發了並量產了智能柔性關節(SCA),集成了各種組件如電機、電機驅動、減速器、傳感器、高速通信、外擴接口、實時操作系統,成為機器人的運動核心組件與控制通信節點,使機器人的身體運動更加靈活、可靠,適應更多場景。

與選擇代工、輕資產模式的機器人公司不同,達闥是一家高端裝備製造公司。達闥在上海佔地243畝的智能機器人“達闥新鎮”即將建成,產業基地項目達產後,年生產機器人關節預計可達1000萬台套。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從雲端到本體到關鍵零部件,佈局智能工廠,讓工業機器人生產服務機器人,柔性執行器、智能關節等技術的研發,達闥具備端到端全棧掌握全產業鏈能力的公司會更有破局的優勢,這和當年特斯拉發展的路徑有異曲同工之妙。

達闥機器人的路徑是平台化思維。達闥兼備軟硬件兩方面優勢,外部優秀的機器人可以接入達闥的雲端系統,來提升智能化水平。生態的擴容帶來更多數據,使得行業進入良性循環。而達闥自身核心零部件與智能製造能力也可以向行業開放。

例如,達闥自研的智能柔性關節(SCA)突破了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在標準化、集成化方面的侷限性,可以為所有機器人制造商提供標準化的機器人關節模塊,任何一家機器人本體廠商都可以使用SCA快速組裝所需的服務機器人。目前,已有數百家機器人、醫療、科研等合作伙伴加入達闥SCA生態建設。依託SCA,達闥於2021年獲批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為該專項設立以來支持力度最大的項目。目前已有超百家生態客户正在使用達闥SCA,包括醫療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屬國內領先水平。

達闥旨在成為整個服務機器人行業的平台級公司,這正是龍頭公司存在的價值,軟件、硬件層面都可以給行業賦能,帶動行業發展。

服務機器人頭部公司值多少錢?

揭秘服務機器人估值體系

越來越多服務機器人公司準備進入資本市場,做平台的頭部公司顯然會受到更大關注。無論是自身的機器人本體銷售與場景解決方案的推廣,還是向行業裏生態夥伴提供核心零部件帶來的營收,以及雲端智能的賦能,都會讓龍頭企業營收插上飛速成長的翅膀。

龍頭企業的騰飛又能反哺機器人產業發展。龍頭企業為行業提供核心軟件與硬件,提升行業水平,把生態做大,促進整個行業進入良性循環,市場規模與滲透率可以不斷提升。

在目前國內的市場環境下,市場更認可高端製造,硬件比軟件更容易賣上價,當硬件足夠多、滲透率足夠高以後,下一步才是雲端智能的需求起量。

因此現階段市場能接受的估值,更多是硬件與高端製造層面。

從已上市的服務機器人公司科沃斯、石頭科技等來看,大家也是更多為硬件付費,軟件升級還沒有形成一個生意。這跟智能汽車不一樣,特斯拉已經將自動駕駛軟件包作為一項營收來源了。從這個角度看,近有硬件產品與場景解決方案,遠有軟件定義機器人的智能革命,這構成了服務機器人的短期與中長期估值邏輯。

掃地機器人龍頭科沃斯、石頭科技都在資本市場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在市況不好的當下,二者市值依然分別達到600億和300億左右。二者的營收與利潤規模也已經達到一定量級。如石頭科技去年的營收與利潤分別為58億元、14億元。

掃地機器人為什麼估值比較高?曾有投資人表示,掃地機器人壁壘並不高,但不妨礙它有一個爆量的過程。這個產品確實解決了消費者的痛點,把掃和拖放在一起,特別適合中國人。

説到底,掃地機有不錯的估值源於解決了用户的實際問題,從而是銷量和滲透率有了一個快速提升。只有滲透率達到一定階段,才有可能談估值,否則太早期了。當然現在掃地機的估值已經從高點掉了不少,核心原因在於壁壘不高,新進入者進來很容易讓行業格局變差,這是基金經理不喜歡的局面。

從掃地機估值的興衰可以探索服務機器人的估值原則。

首先,已經開始實現產品放量、滲透率快速提升的行業和產品,才有可能獲得比較好的估值。這意味着產品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已經被市場驗證,並可以體現在快速增長的營收與利潤上。

目前服務機器人市場已經處在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階段,在服務、清潔、安防、送貨等場景已經有不錯的普及率,進入快速推廣的階段;另外,在商業零售、公共衞生、通信、教育、公共安全、電力能源、農業、環衞等勞動力緊缺領域,服務機器人正在形成愈加成熟的方案,形成標杆案例,體現出價值,即將進入規模起量階段。

其次,後續估值能否提升,業績增速能否維持,源於壁壘是否足夠高。如果壁壘低,將會有大量新進入者,衝散行業市場格局,打破前期較高的估值。

只定位於某個場景的機器人公司,壁壘是相當低的,很多企業都可以進來推產品、打價格戰。服務機器人的壁壘在哪裏呢?軟硬件兩方面都有壁壘,硬件方面,要有在核心零部件上的突破,實現核心環節的自主可控,有高端製造的能力;軟件層面,通過邊緣和本體的算力來提升智能化程度是有限的,雲端的算力提升是非常高的壁壘。雲端大腦帶來人工智能能力不斷提升,同時,平台和大數據所支持的機器人數量越多,機器人的智能水平就越高,成本會更低,這樣所形成的高壁壘,是不具備平台能力的企業無法跨越的。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真正突破核心技術的公司才會形成真正的壁壘,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層面,達闥都完成了大量技術攻堅,截至2021年12月31日,達闥專利申請數達2153件,在雲機器人領域專利數量全球第一。

更重要的的一點是,平台級公司將擁有更高的壁壘,因為平台定義了行業的走向,在產業鏈上有更高的影響力與話語權,在此基礎上估值會更有支撐。

諸多行業的案例表明,主打C端的產品會有更高估值,因為產品更加標準化,不用定製,不用給客户做部署和安裝,增長穩定且放量更快。掃地機公司的高估值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達闥未來更大的機會肯定是在C端,包括家庭保姆、養老等場景的服務機器人會為達闥帶來更具爆發性的增長空間。作為中國移動國內唯一的5G雲端機器人戰略合作伙伴,雙方將共同探索5G的典型應用場景,形成1+1>2的規模效應,這無疑將助力達闥以B端業務撬動C端業務發展,為5G雲端機器人逐步走進家庭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從整個服務機器人的發展來看,很可能是先B端後C端,當在B端站穩並開始在C端放量時,將會很快進入業績、估值雙升的戴維斯雙擊時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484 字。

轉載請註明: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