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 | 八成家庭對“教培報班”感到壓力,考慮過費效比沒?

封面評論 | 八成家庭對“教培報班”感到壓力,考慮過費效比沒?

蔣璟璟

近日,一項調查顯示,一線城市家庭中,每年花1萬元給孩子報班已經是普遍現象。報告顯示,北京、上海、深圳共有78.4%的家庭在最近一年中有過教育培訓消費。孩子教育培訓的平均年支出約為1.6萬元(不含學歷教育),佔家庭總收入的9.4%,超過旅遊支出佔比,接近餐飲支出佔比。8成以上的家庭都表示給孩子報班有一定經濟壓力。 (中新社)

教培燒錢,果真彪悍。“孩子教育培訓的平均年支出約為1.6萬元,接近餐飲支出佔比”,“八成家庭表示給孩子報班有一定經濟壓力”,這實際上説明,全民性的教育培訓消費,很大程度上帶有跟風、裹挾的成分。很多並不寬裕的家庭,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報班,唯恐落於人後、誤了孩子。之於此,“羊羣效應”“劇場效應”等理論,已經給出了經典的解釋模型。

當教培已成為城市中產家庭的標配,其事實上已成為一種“認知範式”“生活範式”,而不斷擴散。此類羣體的特殊性在於,非但有行動力,更有着強烈的自我合理化需求、旺盛的表達慾望,以及“佈道”的莫名使命感。由此我們看到,近年來不僅“報班教培”大行其道,“雞娃教”更是異軍突起。在網絡空間、社交羣組內,“雞娃”者彼此抱團,不斷輸出自己的教育觀、價值觀,偏執而基於攻擊性。

事實上,我們觀察到,近年來“報班教培”已有全民化之勢。很多家庭就算收入不高,也要咬咬牙砸錢給孩子報班。這背後的心理驅動機制,實則是很微妙的。一般來説,很多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們更易敏感,往往對孩子有着一種天然的愧疚。加之寄希望於下一代“翻身”,其在教育培訓一事上,更是在意,更是不顧實際情況、不考慮費效比。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報班培訓,儘管透着崇高感,可真的有必要嗎、值得嗎?

當教育培訓消費如此之多地消耗了家庭的經濟資源,我們需要追問的是,投入到底換來了什麼?在砸錢與成績提升之間,是不是有確定的、必然性的聯繫?又或者,投身教培洪流,更多隻是一種屈服、盲從和心理安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46 字。

轉載請註明: 封面評論 | 八成家庭對“教培報班”感到壓力,考慮過費效比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