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品狂漲,部分美妝代工廠面臨生死劫?
5月10日,廣州化工交易中心發佈消息:在通脹的預期下,國內期貨市場上黑色、有色商品價格全線大漲,化企巴斯夫、陶氏、杜邦等巨頭更是集體漲價,幾十家龍頭化企陸續發佈漲價函,部分漲幅高達20%。而對於化妝品行業,隨着化工原料包括鈦白粉年內的五連漲,影響最大的,是美妝代工廠,特別是一些家底單薄的小企業,艱難營運已日漸浮現。
部分美妝工廠:原料新規“一箭傷身”,原料急漲“再補一刀”
一些行業人士説,對於美妝工廠來説,今年的五月,註定是一個難於忘卻的日子,對一些代工小企,甚至是一個分水嶺。
五月一日後,《化妝品新原料註冊備案資料管理規定》《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2021年版)》正式施行,一些美妝工廠包括代工機構,因應新規,必須支付類似專利費的成本。不過,這些“新成本”的出現,也讓化妝企業,呈現分化,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美妝代工方可能是“新成本”,但作為新原料的註冊人或備案人,則是知識產權的“新收益”,一減一加,行業格局的分化立即呈現。
然對於一些美妝小代工機構來説,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僅要面對“新成本”,又要增加原料急漲的“新成本”。特別是一些與品牌公司簽訂了代工合同的工廠,即使原料新規的專利費不計,但原料漲價的新成本如何消化?這無疑成為美妝工廠,尤其是美妝代工者的難題。
有些美妝工廠可能在原料價格上,與品牌公司有過合同約定,出現原料供應變化時,可一起商定共同消化原料漲價的成本,或通過終端消費品的漲價來消化。但有些美妝工廠原本的合同就忽視了原料的價格波動,尤其是一些小規模的代工機構,在這兩個因素的疊加下,企業的生存困境立即凸顯。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美妝代工廠的現實問題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莎士比亞為《哈姆雷特》貢獻的警句,在今天的美妝代工廠看來,就是一個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在原料新規以前,一些美妝代工廠,沒有原料新規的束縛,自己可以根據市場的情況,生產出一些適應市場的化妝品,並直接從市場上獲取利潤。正所謂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小媳婦可能大過婆,機會人人有。代工廠雖然不是品牌公司,自產的產品也沒有多少知名度,但小廠的天生靈活多變,船小調頭快,日子總能過得下。
但是原料新規實施之後,生產成本顯著增加,利潤自然減少,且代工產品的價格無法掌握手中,自有產品雖可調價,但價格一高,美妝代工廠原有的價格優勢,就不復存在,市場損失顯而易見。一不小心,還會讓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況且,美妝代工廠資本單薄,相比於大品牌,融資成本更高,融資渠道更窄,抗風險的能力更小。“生存還是毀滅”,就成了一些美妝代工廠的現實問題。
早在化妝品新規正式實施之前,一些專業人士就分析,隨着新規的出現,一場暴風雨的出現難於避免。畢竟,新規的出現,意味着對化妝品生產企業的要求越來越高,行業的重新洗牌勢在必行。對於美妝代工廠來説,或許只有二條路,一是部分不符合新規要求的小工廠,會悄無聲息地從市場消失倒閉;二是消失的小工廠,又能擠出一些市場容量,為強者的大廠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
許多美妝工廠,在這種急速的變局中,慢慢地看清了自己的未來,“生存還是毀滅”成了必答題。要麼像小工廠一樣在市場上消失,要麼強大到收復他人的失地。因此,有的企業開始直接參與原料生產鏈,成為有“獨家原料”的代工廠,有的直接由美妝代工,直接參與品牌建設,或參股或轉化為擁有美妝品牌的公司。
一場暴風雨,現在看來,不僅真的來了,而且戰場就從美妝工廠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