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9日消息(總枱央廣記者任夢巖)“雙十一”臨近,各大電商平台進入“臨戰”狀態,直播帶貨行業也正準備大幹一場。經過幾年孕育,直播帶貨人氣直升,有機構預計,今年直播帶貨行業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到2021年將達到2萬億元。
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金融機構也盯上了直播帶貨這條“快車道”,紛紛轉戰線上銷售渠道。然而,與傳統直播賣快消品不同,金融理財產品的營銷有着嚴格的行業監管規則,消費者需要更理性的思考。
當主播賣力推銷時,消費者會不會一時頭腦發熱,合同都沒細看就買了理財?很多直播平台並沒有鑑別主播銷售資質的職能,消費者怎麼知道賣的產品貨真價實?近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佈風險提示,提醒社會公眾:應注意甄別金融直播營銷廣告主體資質,選擇正規金融機構和渠道購買金融產品,同時要認真瞭解金融產品或服務重要信息和風險等級,防範直播營銷中可能隱藏的銷售誤導等風險。
廣東的小王告訴記者,她從直播平台上看到“講師”教如何理財有些心動,隨後就加入了理財交流羣,其實直播中,“講師”幾乎都在推銷產品。“先進羣,他會講一些理財知識、保險知識,什麼樣的該買,什麼樣的不該買。理財是在他那裏開户,比別人收取的佣金少。還有保險,他説這個保險怎樣好、家人可以買、自己可以買之類的。但是到最後下單了,也不便宜,我還是會思考一下的。”
小王比較了此前購買過的理財產品,直播中推銷的產品並不便宜,於是退了羣。
據瞭解,目前,金融機構的理財直播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理財知識、投資理念的宣講;二是理財產品的推介。相較於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保險公司在直播方面的表現更為積極主動,已有多家保險公司管理層親自上陣,在直播間帶貨。
銀保監會提醒:由於直播平台開設賬號基本沒有門檻限制,一些無資質主體也擅自開展金融產品直播營銷,涉嫌非法或超範圍開展金融營銷宣傳活動。甚至有所謂的“科技公司”“諮詢公司”以投資虛擬貨幣、外匯、網絡理財為名進行詐騙。有的直播營銷僅對保險產品價格進行簡單比較,卻不詳細介紹保險責任,故意隱瞞除外責任、分紅收益不確定等重要信息,甚至曲解保險產品條款,宣稱“什麼都保”;有的直播營銷行為未能向觀眾充分提示金融產品存在的風險、免責條款等,或者沒有用引起消費者注意的方式對權利義務、風險等級等重要信息進行説明,消費者可能在未充分知悉風險的情況下被帶動,購買了不適當的金融產品或服務。
一家保險經紀公司風控負責人説,正規的保險公司在網上銷售的產品都會通過嚴格的審核。他表示:“金融類產品有嚴格的監管規定,在業務的創新過程中,創新點也是圍繞監管精神來做的,像誤導、誇大宣傳,我們也是儘量去避免的。如果用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錯誤購買了,後續也會有問題,因為保險產品是有連續性的。”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主任王緒謹告訴記者,只要是保險產品,無論線上線下,都應該得到有效監管,任由產品“野蠻生長”,受損的是客户與守規矩的公司。“我認為,網上銷售必須要有有關保險公司的合作協議,而且無論是網上還是其他方式,沒有資質是不可以賣保險的。如果這個問題不管的話,第一,使被保險人、很多參與者得不到保障;第二,擾亂金融秩序,帶來金融風險;第三,破壞保險市場的生態;第四,會把有些保險公司綁架了。”王緒謹説。
北京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主任劉新立認為,普通消費者如果對保險、理財並不熟悉,還是應該從線下渠道開始瞭解。劉新立説:“消費者如果之前沒有對保險、理財有過一些全面瞭解的話,還是儘量一開始通過傳統的渠道先做一些瞭解,然後才能甄別出來這種比較新的產品的吸引力究竟在哪兒?這種網上直播的渠道,可能會比較快速地吸引眼球,消費者就在這種比較短時間內被主播説動,就會有衝動的行為。保險跟其他的東西還不太一樣,它是指向未來的一件事情。還是要客觀冷靜地分析自己的實際情況,再去做取捨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