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跑得快,眾安等保險公司停售部分隔離險、拒賠
作者|胡野原
原創首發|金角財經
誰能想到,當全國各地都在努力抗擊疫情之時,保險公司竟然先被嚇跑了。
三月份,疫情捲土重來,目前為止已蔓延至內地48個城市/直轄市,不少城市的防疫政策都更加嚴厲,封控、隔離等等措施都一起用上了。人心惶惶之時,人們想起了保險公司的隔離險。
在保險公司的宣傳裏,隔離險可以讓你在被隔離的時候從保險公司拿到每天數百元的賠償,不僅可以彌補無法工作帶來的損失,甚至有人將之作為躺賺的方法。因此,3月以來隔離險突然爆紅。
一般來説,保險公司開發的險種成了爆款,這應該是一件讓保險公司開心的事,但隔離險剛爆火,保險公司卻突然爭先恐後下架隔離險產品。
保險公司是有錢不賺的傻子嗎?
市面上能夠找到的帶有隔離險的保險產品正越來越少。
3月17日晚,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的“全民醫保同升級版”下架了;此前幾天,眾安在線的愛無憂意外險也已經在多個渠道下架,去年受追捧的復星聯合愛無憂意外傷害保險更是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下架了。
據金角財經瞭解,這些所謂的“隔離險”本質上大多都是一年期以內的意外險。新冠疫情發生後,不少險企順應市場變化及客户需求,在承擔意外責任的同時,擴展了保險責任,包括因疫情防控政策而導致的強制隔離,達到理賠條件後以津貼形式進行經濟補償,賠付金額每天100元至2000元不等。
根據保期長短,隔離險有不同的定價,一年期大多在60元左右,如果只購買一個月的保期,保費甚至不超過10元,因此有代理商宣傳時稱“比一杯奶茶還便宜”。事實上,買這類保險不僅便宜,還很方便,不僅能在保險分銷平台購買,還可以在支付寶、微信,或是部分銀行的APP上直接下單。還有部分產品則選擇和航空公司、旅遊公司合作,在購買機票時直接勾選下單。
價格不高、購買方便的特點,吸引了不少人。連小紅書上都有部分博主發佈種草文,推薦各類帶有隔離津貼的意外保險,有一名博主表示自己推薦的保險產品還當天晚上7點就要下架,“客服説因為賣的太好了。”評論區不少用户紛紛諮詢鏈接,詢問購買事項。
一面是火爆的銷售場面,一面是保險公司急不可耐地想要下架,此情此景為何出現?
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下架產品的原因有三種:一種是監管政策改變,一種是產品需要更新換代,一種是產品設計時的風控考慮與當下的現實情況不符,導致保險公司賠付風險大。
而隔離險下架的原因,或許就與賠付風險有關。界面新聞援引一位曾在互聯網金融平台任保險產品經理的人士的介紹:“作為創新險種,過往數據有限,所以帶居家隔離責任的現在賠穿了”。
3月以來,疫情在全國多點散發,蔓延速度超出保險公司的預計。內地31個省/直轄市中,除新疆、西藏、寧夏外,其餘28個省/直轄市均有確診病例,全國現有確診病例260185人,且數字仍在增長,3月17日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為2916人。此外,全國目前還有12786名無症狀感染者。
疫情的快速蔓延令民眾被隔離的概率大大增加。根據上海市衞健委數據,截至3月18日9時,上海全市累計排查在滬密接17875人,此外還有次密接49140人,均已落實管控。
疫情蔓延的速度大大超過了保險公司的賠付速度,最好的應對方法,似乎就是“提桶跑路”。
想買的人買不到,買到的人想順利理賠也不容易。
一名購買眾安愛無憂隔離險的用户在3月10日晚由上海返回蘇州,途徑中風險地區,被蘇州防疫部門強制執行居家隔離3天,3月13日接觸隔離後,這名用户準備好材料提交理賠申請,但3月15日,這名用户被保險公司拒賠了,理由是不是密接,並且沒有身處中風險地區。
於是,這名用户在黑貓投訴發起了對眾安在線的投訴,稱其拒賠屬於欺詐保險。
類似的案例並不少,在黑貓投訴上,有關隔離險的投訴多達1866條。大部分都集中在理賠難的問題上。
在購買隔離險時,銷售人員誇大營銷的現象並不少。有的銷售人員稱買了隔離險就能“躺着賺錢”,或者用“59元買的隔離險,保險公司給我賠了XXXX元”之類的營銷話術,並且強調賠償額度,使得消費者一位買了隔離險就能躺賺,但對理賠流程並不瞭解。
實際上,不同的隔離險對於理賠標準都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的全民醫保通,合同生效後必須同時達到以下條件 2 個條件,才能理賠:
- 因乘坐飛機、輪船、營運汽車等合同規定的交通工具期間,與新冠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
- 相關部門要求集中隔離且支付隔離費用的。
換句話説,只有乘坐特定交通工具、被判定為密接者,並且還是自費的集中隔離,才可以申請理賠。
如果是在辦公大樓、商場、公園等其他場所接觸的就不能申請理賠,並且居家隔離也是不能賠的。
但在現實情況中,多地政策規定密接集中隔離都為免費隔離,自費隔離常見於境外歸國情況。這也導致許多購買了隔離險的消費者,往往只有在理賠時才會注意到這些內容。
這讓許多人越來越覺得隔離險好像就是一個新型的“智商税”。
今年2月,為規範“隔離險”存在的不實宣傳、理賠困難等問題,銀保監會財險部向各銀保監局、財險公司下發《關於規範“隔離”津貼保險業務經營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緊急規範“隔離險” ,點名隔離險銷售誤導及條款不明確,要求保險公司不得進行片面宣傳和惡意渲染炒作,並應合理設定責任免除和理賠條件,不得無理拒賠。
現在隔離險面臨的情況是,一頭是政策監管不斷收緊,一頭是疫情捲土重來帶來的賠付壓力。北京聯合大學保險系講師楊澤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本次疫情重來,推高了賠付率,保險公司是為了控制風險而不得不將這類產品下架。
畢竟,再精明的消費者,也算不過保險公司的精算師。
保險公司的精明是你難以想象的。
在保險公司裏都養着一羣人,名為精算師。這是一羣用精算方法和技術解決經濟問題的專業人士。
要想成為精算師,需要掌握的知識非常之多,除了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保險學和風險管理等相關知識,作為金融從業者的他們還需要掌握會計、金融、經濟學和計算機。
他們的工作,就是要研究保險產品應該怎麼賺錢。
保險的核心邏輯,是建立在經濟學上的大數定律。所謂的大數定律,指的是當大量重複某一實驗時,最後的頻率無限接近事件概率。因此,保險公司只要能夠計算出來一種事件出現的概率,在此基礎上設定保費和賠償金等其他費用,就能算出來自己到底是能虧錢還是賺錢。
通過為出現概率相對較小的事件承保,集中大家的錢,共同為有可能出現的小概率事件提供保障,就是保險的底層邏輯。
換言之,隔離險的業務背景,就是集中足夠多的錢,從而為“隔離”這一小概率事件提供幫助。
但是當小概率事件變成了大概率事件,保險的核心邏輯也就被顛覆了,當前的隔離險就正面臨這樣的情況。
在3月之前,國內疫情防控已經取得有效成效,隔離這種情況實際上基本上很少出現。但最近這段時間,各地疫情出現反覆,小概率事件變成了大概率事件,隔離風險的底層邏輯倒向了對保險公司不利的一方。
這就是隔離險會紛紛下架的原因。
這也並非內地保險公司才會乾的事,在維護自身利益這件事情上,全世界的保險公司都一樣。
香港此次疫情爆發初期,不少當地保險公司也推出了可以賠付集中隔離津貼以及確診賠償的保險產品。
今年1月,香港恆生保險剛剛提升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額外保障,表示在2022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間,成功投保個人保單的客户,從冷靜期完結到4月30日之間如果在香港確診,其一次性現金賠償將由10萬元增加至18萬元。在此之前的老客户的賠償金額也有提升,比如其確診後的住院現金保障,就從每天1200元增加到了1800元。
但到了2月,香港疫情變得嚴峻,恆生保險立即修改了部分保障條款,從2月11日開始投保的人士,額外賠償的計算方法則改為已繳總保費的25%,最低賠償額2800元,最高20萬元。
照此計算,確診補償實際上砍去了98%。
此外,其他公司也紛紛縮短提供津貼的時間,抑或將可獲津貼人數限制在千人,先到先得。
可見,普通人不要和保險公司比拼誰更精明,買隔離險也要擦亮眼睛。
一杯奶茶也是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