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8日 21:19:00
巴菲特最愛的股票是消費品,尤其是可口可樂,作為堅定的可口可樂投資者,走到哪帶到哪。據説,巴菲特年少的時候打的第一份工就是推銷可口可樂。
數十年的投資經驗,讓巴菲特堅信,消費品是一個非常好的,可以帶來投資回報的領域,全世界、全球的人,他們在這個方面,需求一直很高。所以他的選股原則簡單又深奧:選擇產品需求永無止盡的快速消費品公司。
彼得林奇也曾説過類似的原則,如果一個投資人不能在30秒內説出他們的投資對象是從事怎樣的業務,那麼,他們的投資很難成功。
和這些投資大佬相比,中國的投資者們非常熱衷高科技概念,從區塊鏈到雲計算,從量子通信到邊緣計算… …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資本市場開啓以來,一直處於發展期。和國際發達資本市場相比,A股的市盈率明顯偏高,但偏高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泡沫過大,而是因為中國的企業大部分還處於成長期。
A股的投資者特別喜歡的一個指標,是成長性。對於兩萬億的茅台,也要求兩位數甚至20%以上的增長率。
其實看看優秀公司的營收規模就明白了,10億、20億營收規模的時候,三四年就可以翻一番。100億、200億的時候,再翻番就比較吃力了,當營收規模過了千億,翻番就是天方夜譚了。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些巨頭必然面臨行業天花板。即便是巴菲特長期持有的可口可樂,也陷入了長期的營收、淨利潤“躺平”期。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製圖:詩與星空
歷年財報顯示,可口可樂的營收和淨利潤十年來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營收維持在400億美元上下,淨利潤在在90億美元附近波動。
放在A股,這就是毫無成長性的投資對象,巴菲特看中了它的什麼呢?
現金流。
現金流才是一家企業的“真實”盈利能力
A股上市公司在遇到成長性瓶頸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多元化轉型。
但事實上,對於大多數行業來説,大部分領域都是紅海,沒有那麼多的轉型機會,尤其是貸款硬上新生產線或者鉅額商譽併購新業務的,大部分都以失敗而告終。
中國的GDP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A股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資本市場,也逐漸邁入發達資本市場的門檻。
在這種大環境下,什麼樣的公司值得投資呢?
是時候照搬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了:現金流。
現金流最為充裕的行業是消費品,也就是最值得普通投資者關注的行業,比如很像可樂的乳業。
中國的乳品行業曾經一蹶不振,但隨着監管的加強和行業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乳品產業已經順利的發展起來,重新受到消費者的信任。
我們選取了四家有代表性的乳業公司: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光明乳業、新乳業。
其中伊利無論是從營收規模還是盈利情況看,都是整個行業當仁不讓的龍頭,蒙牛緊隨其後,光明的經營稍微有些“佛系”,新乳業則是新希望旗下的乳業公司,2019年剛剛上市,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製圖:詩與星空
同為消費品的細分領域,和飲料市場有點類似,乳業是一個贏者通吃的行業。市場的領先者將會一直領先,新來者的門檻會非常高。和其他的競爭對手相比,伊利是最專注的那個。
蒙牛在被中糧收購後,成為中糧一枚重要的戰略性棋子。被更優秀的集團公司併購,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蒙牛獲取了夢寐以求的中糧系龐大的營銷渠道,另一方面公司的發展需要兼顧集團的發展規劃,會有比較大的掣肘。
光明乳業作為光明集團的一分子,也是遇到了類似的情形,集團資源不可能100%傾斜,在和伊利等絕對龍頭競爭的過程中,無力擴大規模佔領市場。
不過,不管各家情況如何,四家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都非常優異。預收款比較多,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遠遠大於淨利潤。
足夠高的毛利率
優秀乳業公司的財報,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就是這個行業毛利不低,大概在35%上下,似乎還有比較大的空間值得新來者進入。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製圖:詩與星空
然而事實上,乳品行業較高毛利的背後,有兩大壁壘。
一是分銷渠道。
在渠道方面,伊利、蒙牛均採用了面向全國的經銷和直營相結合的形式,光明和新乳業以直營為主,同時,二者營收規模相對較小,客户羣體也以區域性為主。
經過多年深耕,乳業公司的分銷渠道已經深入到勢力範圍之內的市、縣,形成各自品牌強大的護城河。
二是科技賦能。
有些人對大品牌存在着盲目的牴觸情緒,認為本地小品牌質量更可靠。其實國家監管部門對大企業的監管遠比對中小企業更為嚴格。
而大企業也能通過科技創新,實現成本的大幅下降。
以伊利為例。
伊利的分支機構遍佈全球,財報顯示超過100家分子公司,合計年產能超過1300萬噸。其中,生產人員只有1.9萬人,平均每家分子公司不到200人。公司是如何做到如此少的生產人員實現如此高的產能呢?
伊利一年的研發投入超過4個億,這幾乎是其他上市同行研發投入的總和,如此鉅額的資金,除了用在新品的研發外,很大一部分,投在了現代化的生產線改造上。
從全球頂級機械手庫卡的廣泛應用,到高效快速的自動分揀線,會讓人誤以為在一家高科技電子設備的生產車間。
隨着中國企業現代化、信息化的發展,智能製造實現突破是必經之路,而工業機器人則是智能製造的基礎。
自動化生產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的同時,還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可能的污染。這是中小企業難以企及的投入。
多元化發展,押寶未來
從四家公司的營收規模增速看,伊利和蒙牛遙遙領先,並依然保持着較高的成長性。而光明和新乳業,受到區域性發展的規劃影響,規模增長較慢。
面對行業天花板,乳業公司都做了什麼選擇呢?
1、伊利:進軍海外
在伊利上百家參控股公司中,有21家為境外公司。尤其是在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有多家子公司。
僅2020年上半年,新成立的6家子公司中,就有3家在泰國。
伊利的國際化戰略,正在按部就班的推進。
2、蒙牛:資本的玩法,併購
妙可藍多12月29日晚間公告,內蒙蒙牛12月24日至12月29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交易系統,累計增持公司股份56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38%。此次權益變動後,內蒙蒙牛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從5%增至6.38%。
作為可口可樂中方合作伙伴,中糧集團牽頭可口可樂和蒙牛醖釀品類創新,合資從事低温奶的生產銷售。雙方合資項目已於2020年8月簽約,項目固定資產總投資21億。二者成立的合資公司名字很有趣:可牛了。
3、光明乳業:聚焦
光明乳業多年前曾經喊出口號試圖趕超伊利蒙牛,但是作為光明集團的一份子,公司的資金實力和發展方向受到集團的約束。最終公司選擇了聚焦低温乳品,這類產品的好處是毛利相對較高。
4、新乳業拓展老本行:養殖
新希望從事乳業已經多年,但一直不温不火。2019年拆分新乳業上市後,公司的野心比較大。和其他三家同行不同的是,新乳業最擅長的還是老本行:養殖。
通過打通上下游,來實現成本的降低,從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文丨詩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