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深氪新消費,作者|沐九九,編輯|黃曉軍
迪卡儂被稱為體育界的“宜家”。
2016年,實體零售被電商逼入蕭條,這個品牌卻在全球新增了164個門店,還首次實現營收突破100億歐元。
2020年疫情影響,多數同類品牌大受折損,迪卡儂卻實現了全球零售銷售額14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012.32億元),淨利潤達5.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8.66億元)。
如今,迪卡儂在全世界擁有超1300家門店,成為運動界的翹楚。
01、摳門迪卡儂,靠便宜打透大眾市場1976年,原本經營襪鋪的米歇爾·雷勒克在法國北部小村莊創建了迪卡儂全球第一家商場。當天,這個商場的銷售額距離突破10000法郎,僅差一雙襪子的價錢。
為什麼開業即爆?答案是足夠便宜。
在那個時候,法國可謂是全球奢侈品的故鄉,愛馬仕、路易威登、香奈兒等奢侈品牌悉數誕生於此。貴,是他們統一的標籤。
但同樣誕生於此的迪卡儂,卻一改奢侈之風走起了廉價路線。走進這個商場,29元的雙肩包、30多元的速幹T恤、100多元的運動鞋……藍色的打折標籤上,連9.9元的手套都有。
低價似乎成為了迪卡儂的關鍵法寶。
但實際上,比價格極少有品牌能拼過淘寶、拼多多,單純的壓價也無法保證連續多年實現業績穩步增長。那麼,迪卡儂是如何通過低價擊穿市場的?
答案是靠“摳門”。
不同於其它品牌大費周力請明星代言和宣傳營銷,迪卡儂在市場營銷上更像是“隱形人”,沒有大規模聯名、營銷與推廣,即使是宣傳,也只是普通的廣告投放。
迪卡儂中國區媒體經理就曾表示,迪卡儂廣告費用只佔營業額的1%,少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對於消費者而言,其最直接的摳門體現在包裝節省上。
包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傳達商品文化、彰顯品牌價值外,它在銷售過程中可能還承擔着品牌溢價的作用。為此,不乏有品牌花費精力在打造包裝上,以提高商品價格。
早前,賣家網就有文章報道,某兒童水品牌靠包裝溢價4倍,售價高達65元/瓶。而在大型節日期間,包裝溢價現象更是凸顯尤甚。
就在品牌們“怒斥”資金打造包裝時,迪卡儂偏偏背道而馳。
迪卡儂不僅許多商品沒有外包裝,就連鞋子的鞋盒都省了。他們認為,摒棄華而不實的外包裝可以最大限度節約成本,讓利給消費者。
02、不服就單幹,96%的自有品牌打造性價比前端的“摳門”只是迪卡儂實現低價措施之一。為保證在低價情況下仍能做到產品質量的提升,迪卡儂很早就進行了全產業鏈的經營模式。
在發展沒幾年時間,快速增長的迪卡儂和上游供應商產生了利益衝突,後者希望迪卡儂借勢規模效應提價牟利,甚至在供貨方面處處限制。
為了擺脱這樣的制約,迪卡儂開始改變經營模式。
在當時,迪卡儂不僅建立了專屬的採購公司,還在1986年成立了“迪卡儂製造公司”,開始設計和生產自有品牌的產品。漸漸的,迪卡儂開始設計出水上運動品牌Tribord、山地運動用品系列Quechua、團隊用品系列Kipsta等一系列自有品牌,最終實現全品類覆蓋。
產品品類增多,市場在不斷擴大的同時,迪卡儂也從最初的僅銷售外來品牌轉變為以自有品牌銷售為主。
今天,迪卡儂的賣場裏,超96%的商品屬於自有品牌。這一切,得益於其背後完整的全產業鏈。
彼時,體育行業大多離不開兩種生產模式:一類是滔博、跨世這樣的品牌代理商,手裏同時運作多個國外品牌,通過佈局終端門店提升渠道價值;另一類則是其它品牌專注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推廣,而將生產進行轉包的OEM代工廠生產模式。
相較於大部分企業集中在產業鏈的某個環節,迪卡儂創建了市場少有的從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加工、物流配送到零售終端的全產業鏈體系。
以迪卡儂海外第一個擁有全產業鏈的中國市場為例,儘管在正式進入中國前,迪卡儂就已經在廣州擁有生產基地,但那時的中國還只是作為代工廠生產,其生產的產品大半被銷往全球各地。
直至察覺到中國市場的潛力後,迪卡儂才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並快速在中國佈局全產業鏈。
2013年,迪卡儂選擇旗下球拍類運動品牌艾騰高Artengo開始全產業鏈試水,將羽毛球研發中心從法國搬到上海,實現產品開發中心和生產部門無縫連接,開發週期從兩年縮短到6個月,2015年第一批由中國研發中心設計的球拍正式上市。
就這樣,迪卡儂在中國完成除總部法國外的第一個全產業鏈搭建。如今,迪卡儂在中國共建有4個自有工廠,12個生產基地,僅中國生產就可以滿足89.6%的中國零售量。
這種全產業鏈佈局模式和宜家相似,不僅掌握完整的產業鏈,少了中間商賺差價,有效進行成本控制,確保商品低價銷售,還能保證產品研發主動權以及品質把控。
以迪卡儂早年推出的抓絨衣為例,雖然售價僅49元,但該款產品面料密度高達200克,保暖性較好,反觀同一價位的其它產品,密度大多低於200克,保暖性明顯跟不上。正因如此,迪卡儂這款抓絨衣連續幾年成為銷售熱門。
靠着全產業鏈,迪卡儂已然成功在體育運動市場佔有一席。
03、低價背後的以次充好,是商業偶然還是模式原罪縱觀國內外,憑藉低價競爭成功的企業不在少數:小米、宜家、Costco 、戴爾等都是典型的低價知名品牌,而低價也不乏被作為初期進軍市場的一把利劍。
但低價真的是行業競爭的出路嗎?
全球定價行業專家赫爾曼.西蒙教授以及他的西蒙顧和管理諮詢團隊幾十年研究發現,全球通過定位高價策略成功的企業,遠遠高於定位低價成功的企業。
這是因為低價策略的根本離不開成本控制,即在控制成本的基礎上,實現低價格和高利潤之間的轉換。這意味着,如果企業能夠持續保持低價,甚至是超低價,很有可能跑贏其他競爭對手,一直領先。
在這個過程中,價格成為唯一、確定的衡量因素。
反觀高價產品,其強調的核心在於通過高價值實現高利潤。在這方面,相比價格,價值往往能夠通過多元化方式來實現。
比如你買了一款高價值的產品,它的某種獨特功能可能是你看中它的價值,而對於其他人而言,它的外觀、顏色、甚至是限量發售等都可能成為價值。因此,只要滿足消費者某種高價值需求,都可以認定其為高價值產品,實現高利潤。
當然,我們並不認為高價定位一定比低價更具優勢。但不可否認,低價定位下,成本控制的要求的確容易對品牌造成價格困境。
受限於成本控制要求,品牌在產品研發和生產上往往有限,但事實是,沒人能完全避免品質和成本之間的衝突。更何況,高質低價可能在初期能夠作為企業衝鋒的武器,但這一優勢也極容易被注意和複製。一旦競爭對手來臨,品牌沒能建立自己的護城河,那就極有可能失去競爭力。
這點在最初以低價切入市場的小米身上最為明顯,在小米崛起後,大批主打低價的手機品牌來攻佔城池,導致小米出現增長乏力的問題。
如今,迪卡儂或將面臨同樣的問題。
目前,俄羅斯最大運動用品零售商Sportsmaster(邁斯特爾)以及瑞士的Intersport已先後進入中國市場,儘管其門店數量暫時較少,還沒有與迪卡儂正面搏擊的能力,但當競爭者盯上迪卡儂時,危機隨時可能出現。
除此之外,低價並不意味着會對產品質量減少期待。恰恰相反,多數消費者更青睞物美價廉的商品,他們往往可以接受產品好、價格高的產品,但不能接受產品差、價格低的產品。
近兩年,迪卡儂卻多次因質量問題被爆。
2021年9月,迪卡儂(上海)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再被處罰。在這之前,該公司多次因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原因被罰。
2022年1月,中國消費者報報道,在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1年運動鞋比較試驗報告中,迪卡儂的運動休閒鞋不符合標準要求。
當初因低價備受青睞的迪卡儂,如今正因產品質量和品類減少被吐槽。同時,作為主打低階入門級的運動賣場,迪卡儂可能還面臨消費者流失的問題。
畢竟,大眾消費者從“不懂”到“懂”,從“湊合能用”到“想要更好,這個過程快得猝不及防。
過去,迪卡儂創造的奇蹟顯而易見,但未來能走多遠還是未知數。
參考資料:
- 《迪卡儂為何能成為運動品牌的翹楚?》
- 《體育行業零售巨頭,性價比打下的百億品牌,迪卡儂的經營之道》
- 《迪卡儂:如何將性價比做到極致》
- 《解密迪卡儂供應鏈管理模式 》
- 《價格定位,“高價”還是 “低價”,哪個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