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年內首家農商行衝關A股背後:千家“長尾力量”尋路發展新機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財經

上海農商行將於11月26日首發上會,成為今年首家衝關A股的農商行。隨着該行IPO進入衝刺階段,市場也將目光聚焦於其背後龐大的農商行長尾力量,目前我國有近1500家農商行,普遍面臨着資本匱乏、抵禦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農商行歷經多年發展,已經有所分化,強者更強,弱者退出市場的趨勢將加速到來。在銀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農商行如何找準定位,尋得差異化發展新機成為關鍵。

第四大農商行衝關A股

排隊兩年後,上海農商行IPO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根據證監會官網消息,該行將於11月26日首發上會,成為今年首家A股上會的農商銀行。若成功過會,該行有望成為我國第9家A股上市農商行。

根據上海農商行7月8日更新的IPO招股説明書顯示,上海農商行擬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低於9.64億股,且不超過28.93億股。發行所募集的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該行核心一級資本,提高資本充足水平。

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9月末,上海農商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96%、12.69%、12.59%、11.50%。上海農商行表示,通過本次發行上市,以資本市場股權融資方式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將進一步豐富該行資本補充渠道,有利於實現本行利益和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根據上海農商行官網,該行成立於2005年8月25日,是由國資控股、總部設在上海的法人銀行,是全國首家在農信基礎上改制成立的省級股份制商業銀行。目前註冊資本為86.8億元人民幣,營業網點360餘家,員工總數超7000人。

從資產規模來看,上海農商行是全國規模僅次於重慶農商行、北京農商行、廣州農商行的第四大農商行。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該行資產總額為9718.71億元,離萬億規模僅差“臨門一腳”。對於上市相關事項北京商報記者嘗試採訪上海農商行,但電話未獲接聽。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市對於未獲資本市場融資渠道的農商行發展而言,無疑是最直接的支持。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指出,上市將直接提升農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升公司治理規範性,大幅增強銀行再融資能力,提升銀行聲譽和品牌形象。從而有利於增強行業競爭力,拓展業務領域,提升業務規模和盈利水平。

根據證監會披露的信息顯示,目前A股排隊銀行中多數為農商行,除了上海農商行之外,還有10家農商行正在排隊候場。

農商行面臨資本匱乏、不良高企之痛

當前,中國已形成了由政策性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外資商業銀行、民營銀行等機構組成的銀行業體系,機構之間的競爭逐漸加劇。隨着銀行業市場化加深、競爭加劇,不同規模銀行間呈現錯位競爭格局,農商行作為農村金融改革的產物,憑藉其靈活的管理體制、高效的業務流程、規範的公司治理等優勢,深耕本地,開拓經營,成為農村金融市場的領跑者。

然而,經歷了多年曆史積澱,農商行業也面臨着一些“發展之痛”。Wind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共有1496家農商行,“長尾力量”龐大,但相較於國有大行、全國性股份行等,農商行在銀行業中存在感一直較弱。

作為農商行中的“優等生”,目前我國在A股市場上“露臉”的上市農商行僅有8家,但我國絕大多數農商行有着強烈的補充資本需求。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國農商行資本充足率平均值僅為12.11%,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14.41%。

此外,農商行普遍存在着先天素質不高、抵禦風險能力弱等問題。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平均水平為4.17%,在6大類銀行業機構中不良率最高,撥備覆蓋率為118.62%,在6類機構中排名墊底。

除了行業橫向對比,從同類機構發展縱向對比來看,經營業績分化也比較明顯。比如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農商行中,重慶農商行歸母淨利潤77.69億元,江陰農商行僅有6.48億元。

在廖鶴凱看來,農商行歷經多年發展,已經有所分化,強者更強,弱者退出市場的趨勢將加速到來。

發揮“長尾力量”謀出路

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影響下,對於不少農商行而言,其生存與發展面臨較大挑戰,解決生存之道是第一要務,為提高風險防禦能力,今年以來農商行“抱團取暖”的進程明顯加快。

比如,近日就有綿陽農商銀行籌建工作小組擬在綿陽市培城區農村信用合作社、綿陽市遊仙區農村信用合作聯合社和安州農商行的基礎上,新設合併組建綿陽農村商業銀行。今年7月,銀保監會同意徐州淮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徐州銅山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彭城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三家農村商業銀行新設合併,籌建徐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間的合併重組是有效化解金融風險,提高整體競爭力的一種手段,“抱團取暖”將成為中小銀行未來的發展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謀求合併重組,在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農商行如何找準定位,尋得發展新機也是亟需破局的課題。

廖鶴凱表示,傳統銀行業務發展趨緩,農商行作為“長尾力量”還大有可為。對於農商行來説,大客户非常有限,突圍的關鍵還是要充分認識長尾的尾巴在哪裏,怎麼運用好自身特點服務好末端客户。農商行作為服務三農最直接的主體、縣域經濟的發動機、社區金融的多面手,面對基層可以做的服務還很多。我國有1億家小微企業,其中大部分是個體工商户,是我國經濟的毛細血管,代表了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部分,結合自身優勢運用現代化手段服務好這些基層單位,農商行的未來大有可為。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陶金指出,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在面臨激烈競爭時,需要取開拓創新業務和縫隙業務,形成本行特色業務或產品,但同時對應的風控也不可或缺,事實證明,部分農商行注重深度應用金融科技,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提升對客户的風險識別,他們的不良率往往也是相對較低的,因此金融科技的自身研發或購買,還是能夠本質上提升銀行個人信用貸款業務的風控水平。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馬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