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下一個五年,這盤事關中國發展全局的大棋怎麼下?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財經

落子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近年來,中國官方圍繞區域協調發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發展戰略,持續推動中國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的台階。

站在“十三五”即將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啓的重要歷史節點,中國區域協調發展重點將有哪些新變化?區域協調發展又將如何行穩致遠?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文發佈,為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指明瞭方向。

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也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日前發佈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勾勒了官方對未來區域協調發展的路線圖。

分析認為,對比“十三五”規劃綱要內容,“十四五”規劃建議字裏行間透露出官方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標準和層次更上一個台階。

例如,西部地區,從“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到“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地區,從“大力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到“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從“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到“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從“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到“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等。

在具體區域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理念貫穿其中。建議強調,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台和新增長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建議提出,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這也是下一步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大亮點。

專家分析稱,隨着海洋科技迅速發展,在後疫情時代,海洋經濟有望成為全球經濟新引擎,作為全球海洋經濟的主要參與者,中國在遠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製造、海上風電等領域仍有較大發展潛力,通過發展海洋經濟,有望擴大區域協調發展的輻射範圍,與“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海陸聯動的發展格局。

新格局下如何行穩致遠?

當前,中國提出了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劉英認為,創新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促進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關鍵在於擴大內需。這就要求中國儘快形成並打通全國統一市場,為內需提供動力的同時,還要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創新將有助於區域協調發展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極。”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張明表示,“雙循環”有助於推動新一輪區域一體化提速。隨着國內統一大市場與國內要素自由流動的實現,未來國內將會形成新一輪要素聚集,這意味着一些區域的整合與發展速度將會加快。

在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看來,區域協調發展還要充分體現出自貿區的作用。他稱,每一個自貿區代表着周邊相對獨立的產業體系。不同產業體系之間相互交互,形成一定錯位,通過這種錯位揚長避短,不僅能夠發揮各自優勢,也為對方發展創造條件。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陳波亦指出,自貿區建設是中國“十四五”時期深入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更高層次區域協調發展中,自貿區間的鏈式協作將扮演重要角色。“通過產業鏈的分區域協作能將各自貿區、中心城市、交通樞紐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夯實鏈式協作過程中,使得各個區域協同發展。”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宋彥霖 題圖來源: 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 國是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