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調研、調倉、自購……頂流基金經理動作頻頻 能“抄作業”嗎?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財經

  近期滿屏的“張坤、劉格菘、蕭楠、楊浩、何帥等頂流基金經理隱形重倉股曝光”、“張坤年內首次調研股價漲停”、“上海機場年報首虧張坤逆勢加倉”、“公募年內自購近10億元”等等關於基金經理調研、調倉、自購的文章,那麼,其中涉及的股票能不能買?這些“頂流”基金經理的作業該怎麼抄?

  一、調研

  隨着年報相繼披露,以及一季報的即將來臨,基金公司為挑選投資標的密集展開調研。

  “公募一哥”張坤的外出調研備受關注,浮現其身影的國際醫學,連續三天漲幅近20%。除了張坤,進入3月份以來,還有部分明星基金經理也都外出進行調研,比如興證全球基金謝治宇華安基金崔瑩工銀瑞信基金趙蓓等明星基金經理調研了普洛藥業匯添富基金胡昕煒調研了聯創電子景順長城基金楊鋭文、劉彥春分別調研了長陽科技湯臣倍健南方基金史博諾安基金蔡嵩松調研了工業富聯信達澳銀基金馮明遠調研了橫店東磁等等。

  那麼這些基金經理的調研股能不能買?

  有業內人士説:“這種明星基金經理的概念股,像極了當年的王亞偉。”當年王亞偉概念股確實是市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只要調研或是定期報告中出現了他的名字,總會緊跟着來一波炒作,當年王亞偉也曾表示,這讓他很困擾。不知道如今的張坤是不是也會如此。市場上每一雙眼睛都盯着你,散户時刻準備着抄作業,推高股價後,基金經理是出還是不出呢?出,當韭菜收割機,被市場瘋狂diss?不出,業績怎麼搞?

  對於投資者而言,需要關注的是一個總體的趨勢。比如在機構扎堆調研的股票中,中小盤股的數量在大幅增加。他們普遍的情況是目前倉位較低,在抱團股一瀉而下的行情中及時止盈,轉而尋找中小業績股的機會。並且在行業方面,醫藥、科技等板塊仍是調研重點,此外,順週期、“碳中和”概念相關公司受到公募青睞。

  那麼投資者如果認同這種投資策略和風格轉變,可以參照“抄作業策略”,而不是盲目抄。一是可以關注基金重倉股持倉變動是否有不同於以往量級的買入。二是關注基金重倉股中的新增標的。

  因為對於小市值公司要具備比較強的行業確定性,頭部基金才會重倉買入。從2020年四季度基金重倉股新增標的看,電子、化工、紡織服裝等行業個股較為集中。但也不是買入就能賺錢,投資者需要具備很強的擇時能力,在合適的位置止盈,這需要密切關注這些基金經理的動向以及市場風向,不然很容易成為接盤俠。

  二、調倉

  隨着基金2020年年報的披露,張坤、劉彥春、傅鵬博、趙楓、趙詣等明星基金經理去年年底全部持股情況浮出水面。所謂隱形重倉股,是指基金經理重倉持有但未出現在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之列的個股。基金季報只披露前十大重倉股,只有半年報和年報會披露所有持股情況。隱形重倉股基本屬於基金組合“腰部”持倉股票。

  從整體來看,細分行業將成為大家重點挖掘的方向,中小盤股的關注度明顯提升。 從持倉方向上看,新能源、高端製造等領域中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企業頗受基金經理們關注。那麼,這些重倉股的作業能抄嗎?

  不是不能抄基金經理的作業,而是一般人都抄不好,也不太可能抄得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持倉變更:基金的持倉情況一般都是一個季度公佈一次。年報披露的也是截止去年年底的持倉,經歷了3個多月,市場大幅波動,基金經理難免會有調倉動作,你不知道基金經理是什麼時候以什麼價位買的,當然也不知道是在什麼時候以什麼價位賣的。

  當你發現持股情況發生變化的時候,也許事情已經發生一兩個月了,而你卻還在傻傻持有。基金經理的操作不會當着你的面進行,你能看到的只有結果,沒有過程,而投資能力的體現則往往在過程之中。

  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父。基金經理的價值就在於知道如何靠一買一賣騰挪自己的倉位。持倉變更情況如果不能及時知道,只是一味抄持倉明細,那隻會錯過時機,收益打折扣,甚至虧損。

  但是對於長期都處於基金重倉股名單中的基金,可以重點關注,考慮在市場回調中撿一些便宜籌碼。

  2、基金組合:一隻基金的最終收益如何,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基金經理再牛,他也預測不到什麼時候黑天鵝式的風險會來。雖然預測不到,但是基金經理會採用各種手段來儘可能防範風險。在眾多防範風險的手段裏,最重要的就是資產組合。

  基金經理會配置股票、債券、貨幣等多種底層資產,同時每一種資產又會配置多種類型的產品來緩釋風險。他們的基金能夠在行情較差時回撤不大,在行情較好時超過預期,主要還是因為多種股票資產配置形成的。

  如果我們普通投資者像他們這樣配置,不説投資能力行不行,單説需要準備的錢就不是一個小數。想要模仿基金經理做資產組合,光門檻就很難跨過去。抄不到資產組合,抗風險能力就會較差,自然有可能賺不到錢。

  3、倖存者偏差:想要抄基金經理的作業主要就是因為看到了基金經理掌管的基金大賺,主要是因為持有的幾隻重倉股在賺,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用通俗的話來説這就是馬後炮。

  你怎麼就知道這個基金經理管理的這隻基金一定會賺,你又怎麼知道這隻基金會賺主要是因為哪幾只重倉股的大賺?

  換句話來説,現在讓你預測一下哪隻基金能有高收益,這隻基金中的哪隻股票會出大力,你能預測準確嗎?

  既然不能準確預測,那麼就有較大的可能性預測錯誤。預測錯誤又怎麼能跟着基金經理賺錢呢?

  我們普通人還是不要挑戰人家基金經理的飯碗。即使是抄他們的作業,我們也未必能抄到精髓,甚至到最後還會落得個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結局。

  三、自購

  除了股票,基金經理自購也是一個抄作業的方法,這次的作業是基金,會不會和股票不一樣,抄對的概率更高呢?

  隨着節後A股市場風格突變進入寬幅震盪期,基金公司也隨之開啓“瘋狂”自購模式。數據顯示,年內已有35家公募基金自購基金超過60次,自購金額達8.54億元。

  具體從產品來看,工銀瑞信聚利18個月定開A自購超7000萬元最多,天弘益新A自購超6000萬元,永贏惠添益A、富國天潤回報A自購超5000萬元緊隨其後。

  1、為啥基金公司要自購基金?

  其實基金自購是比較常見的事情,一般發生自購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幫助新基金的發行:基金公司在發行新基金時常會自購,主要是像基民們表達態度,用真金白銀表示對自家基金的信心。根據證監會相關規定,基金公司員工自購基金除貨幣基金外,持有時間不得少於6個月,高管不得少於一年。這也是基金公司用實際行動和投資者站在一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提升投資者信心:當市場出現比較大的調整時,基金公司常常會通過自購,來提升投資者們的信心,幫助投資者拿住手裏的基金。以防止基金被大規模贖回,帶來踩踏和規模快速下跌的風險。

  基金公司自有資金的投資:基金公司自購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投資管理,比如在熊市末期市場極度萎靡時,往往也是比較好的投資時機,基金公司自購可以以打折價買入很多優質股票,為之後的行情積累籌碼。

  2、自購的基金表現怎麼樣?

  過去五年時間裏(2015-2020),共有超130家基金公司自購產品1200多次,合計自購了約260億元資金。共有400餘支主動偏股型基金被自購,其中超過90%的基金在近三年、近五年的收益率都為正,整體業績表現比較好。在業績排名前列的基金中有我們熟悉的明星基金,比如匯添富消費行業混合(000083),近五年收益282%;興全合潤混合(163406),近五年收益213%;東方紅睿元混合(000970),近五年收益208%等等。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自購基金都賺錢,也有20多支基金近五年收益為負。今年以來自購基金的業績也同樣參差不齊,只有6成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其餘目前還處於虧損狀態。

  總結下,從歷史數據來看,基金公司自購基金屬於比較常規的操作,出現自購的主要原因包括幫助新基金髮行、提升投資者信心和自有資金的投資管理等。

  對於基民來説,基金自購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通過自購選擇標的基金、判斷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對後市的看法等。但不能盲目抄作業,自購基金未必一定能賺錢,即使是優質基金也不一定適合你。投資還是要從自身出發,根據自己的預期收益、投資期限、風險偏好等情況,結合基金歷史業績、投資方向、基金經理投資理念等全方位因素考察是否值得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