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位於上海中心239米的朵雲書院·旗艦店,迎來一位大咖——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一場獨特的“雲上論道”在“上海之巔”舉行。林毅夫描繪了中國經濟美好前景:2025年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
中國還有年均8%的增長潛力
林毅夫曾擔任世界銀行副行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這次來到“上海之巔”,與讀者分享他的兩本新書《論中國經濟》《解讀世界經濟發展》。
在《論中國經濟》這本書中,林毅夫教授從中國經濟自身的發展落腳,深度解讀中國經濟的發展格局、金融如何推動增長、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方向、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前景,分析了中國的發展經驗及其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啓發。在讀書會上,他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2020年是中國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
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年份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又增長18.3%
林毅夫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他認為中國到2030年
每年還有8%的增長潛力
到2030年前
每年能夠實現5%~6%的增長
如果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就可以實現兩個里程碑
- 第一個是到2025年前後,中國人均GDP可以超過12700美元,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目前全世界16%的人口生活在高收入國家,中國加入之後高收入人口比例將達到34%。
- 另一個里程碑是,到2030年,中國總體經濟規模按市場匯率計算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2030年到2040年利用6%的增長潛力實現4%~5%的增長,2040年到2050年利用5%的增長潛力實現3%~4%的增長。那麼中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也就是在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週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就可以實現。
創新速度快導致中國增速更高
林毅夫詳細解釋了中國經濟為什麼還有很大潛力。
經濟發展使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而收入水平提高主要靠勞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力水平要不斷提高,靠的是產業不斷創新,每個勞動者可以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更高的價值,或是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不斷湧現,可以把現有的勞動力、現有的資本、現有的土地重新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這是讓經濟能夠持續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機制。不管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樣的。
但有一點不一樣。發達國家現在的收入水平在全世界最高,代表勞動生產率水平最高,代表現在所用的技術是最好的,產業附加價值是全世界最高的,靠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就只能靠自己發展。從19世紀末到現在,發達國家平均每年的勞動生產力的增長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長是2%,相當穩定,加上人口增長是1%,所以發達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就在3%~3.5%之間。
發展中國家現在收入水平低,代表技術是比較落後的,產業附加值比較低。可是,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引進更好的技術或者附加值更高的產業,引進以後消化吸收再創新,這個過程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就會小多了。創新的速度就可以比發達國家快多了,勞動生產力提高的速度,收入增長的速度可以比發達國家更高。中國改革開放42年能夠達到平均9.2%的增速,有很多原因,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從現在來看,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大約相當於德國在1946年跟美國的差距以及日本1956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還有韓國1985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此後16年,這些國家平均增速都達到9%。所以,利用後來者優勢,可以實現9%的增長,考慮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扣除一個百分點,林毅夫認為中國未來經濟有8%的增長潛力。
但是,要實現可持續增長,要綠色增長,碳達峯、碳中和採用這些綠色的技術,成本會高一點,綜合考慮,林毅夫認為到2035年之前,中國經濟平均6%左右的增長應該有可能。
中國需要有自己的經濟理論
林毅夫認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發展理論,要有自己的理念解讀和創新。因此,他一直倡導從新結構經濟學出發,用中國自己的發展理論和創新理論,去解釋中國的發展和增長動力。
為什麼叫新結構經濟學?
因為經濟發展過程,就是技術產業不斷升級,從傳統技術變成現代技術,從傳統的農業到現在的製造業,最後到服務業,是一個結構的變化。林毅夫主張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為什麼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結構不一樣,既然研究結構應該叫結構經濟學,為什麼加個“新”?因為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從主流經濟學分出一個發展經濟,第一代的發展經濟學叫結構主義,為了區別就加了一個“新”。
新結構經濟學來自於像中國像東亞這些成功的國家和經濟體,以及其他不成功的國家經驗,理論的來源不一樣。新結構經濟學非常強調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它的要素稟賦結構是不一樣的,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也是不一樣的,要把比較優勢的產業變成競爭優勢。2015年,波蘭推出一個負責任發展計劃,就是按照林教授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既要發揮有效市場,也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到2017年取得很好效果,波蘭新增就業機會佔到整個歐盟的70%。
林毅夫認為,我們現在面臨着很多挑戰,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定力,繼續深化的改革,充分利用我們的潛力,然後保持一個合理的增長速度,實現高質量增長。他相信到2049年的時候會有一個新的穩定的世界格局出現,而且新格局對全世界是更好的。工業革命以後發達國家在主導理論,但發展中國家採用這些理論基本不成功,少數幾個成功的都不是按照他們的理論去做政策的。
中國變成世界最大經濟體後,我們有一個新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會告訴説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應該做不同的事,那麼,每個國家都可以發展得很好。那樣的一個格局不僅有利於中國,而且有利於世界的和平。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連建明
圖 片 | 主辦方提供
編 輯 | 梁 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