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認為,儘管目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問題並未徹底解決,但更要考慮的是,隨着中小微企業信貸規模迅速上升,中小微金融到底還有怎樣的融資困難;可以充分利用新技術,促使金融科技為小微企業數字化賦能。
疫情擋住了線下經濟的步伐,恰因如此,線上經濟風景獨好,此情此景下,金融科技的優勢愈發凸顯。
6月20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指導,騰訊金融研究院與金融科技50人論壇聯合主辦的“2020金融科技發展論壇”在線上舉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濤做主題發言,楊濤指出小微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遭遇了越來越多的挑戰,使得小微金融的需求出現了一些問題。小微企業發展當中的難題不只是金融服務的短板問題,更是在經濟週期短期衝擊外部環境、行業變遷、內在環境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遭遇到了系統性的挑戰。這些問題也並非僅靠金融本身就能夠解決。
楊濤提出,可以充分利用新技術,促使金融科技為小微企業數字化賦能。
需要進一步明確小微金融發展的核心目標次序
金融科技能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的難題?楊濤提出的這一問題可謂靈魂拷問?當大家都在談金融科技助力小微金融時,這一命題是否成立本身需要審視。
據銀保監會統計,一季度末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突破兩位數,達到歷史高點。央行課題組也完成一個報告,課題組採用OECD最新關於中小微企業融資的調查數據做比較分析。雖然各國對於小微企業融資的統計口徑有一定的差異,但楊濤指出,通過對一些共性特徵進行比較,還是能得出一些結論:第一,我國中小企業貸款佔比在全球範圍處於較高水平。第二,我國中小企業貸款不良率相對處於低位。第三,我國中小企業貸款利率與美國接近,比其他發展中國家低得多。
對此,楊濤認為,儘管目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問題並未徹底解決,但更要考慮的是,隨着中小微企業信貸規模迅速上升,中小微金融到底還有怎樣的融資困難。
楊濤作出五個判斷:
第一,需要進一步明確小微金融發展的核心目標次序。給小微企業貸款和支持,不是主要目的,歸根結底的政策目標,是希望通過支持這些中小微企業活下來,生存得更好。要明確希望間接達到什麼目標,比如説如果某一階段最優先的政策目標是就業,那麼衡量的是這些金融資源給了小微企業之後能否真正帶來就業。如果第二層目標是促進擁有高新技術的中小微企業真正為技術進步作出貢獻,那麼次優的選擇目標就是衡量能夠帶來技術進步的程度。
第二,當前小微金融發展中的矛盾,或許已經逐漸從供給方轉向了需求方。
第三,支持小微企業真正練好發展“內功”,才是政策着力根本點,否則,即便讓中小微企業加再多的槓桿,可能也無法解決其持續發展的難題。
第四,需要創造和完善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土壤等環境要素。通過優化這些環境要素,更多為小微企業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
最後,需要充分關注金融之外的其他影響因素,包括税費、營商環境等。
金融科技要為小微企業建立穩定的需求創造條件
當這些思路變得清晰之後,就可以更加明確,面對小微企業,金融科技究竟還能夠解決什麼樣的矛盾。
楊濤總結為,首先,在供給層面,雖然中小微企業的銀行信貸規模已經不低,但是從供給層面,還可以做很多優化,比如有效利用金融科技推動機構數字化,進一步提升產品線上化,使得過去那些很難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有效服務,困擾於成本高、效率低的產品,同樣可以有效地轉變過來。同時也能把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領域作為一個新的藍海。此外,可以利用新技術加上直接融資,來努力優化金融服務結構。還有,可以使金融科技充分運用到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的創新探索中。
第二,從需求層面,可以充分利用新技術,促使金融科技給小微企業數字化賦能。小微企業所需要的金融服務不僅是融資服務,而且有大量的支付結算、信息管理、內部管理優化、內部機制改善等。金融除了提供資金之外,還有其他的資源優勢,要為小微企業建立持續穩定的需求創造條件。
第三,小微金融的土壤優化。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小微企業面臨的綜合風險管理保障機制需要進一步優化。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其中大有可為。比如,大數據徵信體系,大家已經探討了多年,是否可以利用新技術,建立某種激勵相融的機制,使得金融機構、各級政府、中小微企業、產業鏈大中型企業實現共贏?還有服務中介與標準建設,如在無形資產、單據票據抵質押融資發展中,都需要第三方對相關要素標準化、信用評估和論證,這些都是金融科技可以參與的。
第四,在其他要素層面,可以利用新技術改善營商環境,降低運營成本。楊濤特別提出,大量中小微企業困在應收賬款問題上,包括賬期太長、難以回收等問題。有的是因為中小企業的交易對手太強勢,甚至處於壟斷地位和心態,小微企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有的可能因為這個行業內部的特點,使得整個賬期太長。如果能夠把新技術和金融科技重點應用來解決這方面的矛盾,解決現有的中小微企業面臨的三角債甚至五角債問題,促使中小微企業能夠更加順暢地管理自己的現金流,或許就不一定需要更多的融資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