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支撐藍天保衞戰實施項目超百個,九成預計今年底投用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今天(11月13日),在民航局召開的11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民航局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包毅介紹,今年是打贏藍天保衞戰的收官之年。截至今年9月底,民航支撐藍天保衞戰的實施項目超過100個,涉及投資約28億元,90%的項目預計在今年底投用。
包毅介紹,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民航打贏藍天保衞戰總體目標即將順利完成。機場區域減少污染排放成效顯著。APU替代設備三年累計節約航油40餘萬噸,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30萬噸,減少各種大氣污染物排放近4900噸,節約航油成本約12億元(按每噸3000元計算)。場內各類新能源車輛設備佔比由2018年底不足5%提升至目前的14%,約5600餘輛,機場汽柴油消費增速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航班起飛架次同比增加5.8%,但機場汽柴油消費卻同比減少1100噸。其中,去年9月25日開航的大興機場,場內新能源車輛已達1300餘輛,場內新能源車輛佔比達到77%,處於全球領先。
在綠色發展方面,航空公司和機場資源投入不斷加大,主體作用進一步夯實,綠色發展的主動性明顯增強。截至今年9月底,支撐藍天保衞戰的實施項目超過100個,涉及投資約28億元,90%的項目預計在今年底投用。
機場智慧運行方面,相關機場以藍天保衞戰為契機,加強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利用車聯網、大數據、微儲能等新技術,自主開發機場能源與設備智能監控系統,優化機場電力供給和使用效率,綠色機場建設邁出堅實一步。例如,雙流機場、首都機場、白雲機場等單位利用智慧儲能技術,推動機場區域微電網設施建設,為降低大型機場電負荷過高、挖潛現有電力保障資源提供了可借鑑推廣的經驗。
民航打贏藍天保衞戰為加快上下游產業貫通提供了契機。國內裝備製造廠商更加註重民航實際需求,加大資源投入,產品性能也在不斷提升,為行業的發展提供產品支撐。目前機場新能源車輛設備國產化率已超過80%。其中,東航還與國內製造企業合作,成功研發全球首台35噸純電動平台車和50噸純電動有杆飛機牽引車;國航、首都機場及有關設備商的聯合技術攻關,有效解決了APU替代設備安全高效保障新型飛機(如B787、A350等)的技術難題。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