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佈了《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這份報告,編制了2000年-2019年共計20年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數據,通過這些數據來“摸家底”。
那麼,我們國家的“家底”有多少?人均擁有多少財富呢?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社會總資產已經由2017年的接近1400萬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1655.6萬億元;2019年的社會總負債達到980.1萬億元,社會淨財富為675.5萬億元。
報告數據還顯示,在社會淨財富的分佈中,政府部門財富佔比24%,達到162.8萬億元;居民部門財富佔比76%,達到512.6萬億元,居民人均財富約為36.6萬元。
為什麼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的財富佔比相差比較大?這兩組數據該如何理解呢?對此,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秘書長劉磊解釋,單看這個數,好像居民部門財富佔比偏高,政府部門財富佔比偏低,但如果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們國家的政府資產佔比還是比較高。
“中國政府部門財富佔比比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其實是一個從公有制國家慢慢轉型成現在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模式,所以政府所持有的財富比例比較高。另外,從收入分配的角度講,我國的初次分配,政府的佔比相對發達國家而言還是比較高,初次分配中,比如生產税佔比比較高,這也使得政府佔有的財富比例相對比較高。”劉磊説。
劉磊進一步介紹,政府部門財富佔比高,在某些方面是有強大優勢的,比如可以集中優勢資源創造核心競爭力,還可以避免因政府債務所產生的金融危機。他説:“政府的資產就相當於政府佔有一定的社會財富,這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比如在中國,能動員的社會資源要多一些,政府能夠集中一些優勢資源,發展一些產業,進行產業規劃以及經濟的長期規劃;另外,對於政府部門本身來説,其抗外部風險壓力的‘緩衝墊’要更強一些。其實很多金融危機都是因為政府資不抵債,但如果政府掌握了比較大量的資源,這樣的危機就可以避免了。”
報告中,還有一個數據值得關注——“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財富約為36.6萬元”。這個數據也引發了熱議,有些網友説,“感覺自己又拖數據的後腿了”;也有網友説,“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那麼多財富”。36.6萬元,這個數據又是怎麼得出的呢?劉磊介紹:“這個36.6萬元是一個淨財富的概念,並且是金融資產與非金融資產都加在一起的,所以可能和網友們體會到的這種金融資產,即與銀行卡里的存款不同。中國居民擁有大量的房地產資產,我們估算大概在300萬億元左右。此外,我們國家居民部門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儲蓄率比較高,消費率相對比較低,所以居民部門通過比較高的儲蓄積累了大量的金融資產,使得這個數可能跟大家的感受不同。”
此外,報告數據還顯示,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GDP已經由2000年的10萬億元,攀升到2019年的接近100萬億元;財富存量由2000年的不到39萬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675.5萬億元。2000年-2019年,中國名義GDP的複合年均增速為12.8%,社會淨財富的複合年均增速為16.2%。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近20年來社會淨財富增速高於名義GDP增速。劉磊介紹,報告認為,中國社會淨財富相對於GDP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主要來自於兩方面的貢獻,分別是較高的儲蓄率和價值重估效應。他説:“財富的增長要高於GDP的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其實是從一個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在逐漸邁向一個高收入國家這樣一個過程中,所以會更多體現在存量的積累上,因為過去的基數存量比較低。除此之外,我國有幾個特殊的原因:第一是儲蓄率,無論是政府的儲蓄,還是居民的儲蓄,中國的儲蓄率都比較高;第二是價值重估,即同樣的東西,比如資源或者資本,價格上漲得比較快,最典型的就是房地產。”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積累了大量財富,但同時也積累了不少體制性、結構性的問題和風險。對此,報告還有哪些意見和建議呢?劉磊分析:“可能現在金融的槓桿率已經下降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程度,可能未來是從金融去槓桿,到不斷強調金融供給側改革,這會更為有力地促進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另外,未來可能隨着經濟結構的轉型,從過去的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的一些轉型,我們覺得無論是從資產和債務這兩個角度,都會有更多並且更好的轉型和調整。”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