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註定將是載入中國芯片及半導體研發歷史的一天。120天緩衝期過後,美國商務部針對華為及其子公司的芯片升級禁令正式生效。美國政府無理抹黑、以舉國之力打壓一家中國科技企業,堵死了華為通過商業途徑從外界獲得芯片的渠道。
從15日起,台積電、高通、聯發科、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公司正式“斷供”華為。而多名華為員工透露,當天工作仍正常進行。15日下午,中芯國際證實已向美方申請繼續供貨華為。
國內外分析普遍認為,華為的高端手機業務將受到衝擊,但芯片存貨足以支撐到明年年初。觀察人士也緊盯11月美國大選可能帶來的變數。最後,華為內部已開始調整,強調國產化與自力更生,從軟件方面打響突圍戰。
9月15日,華為東莞松山湖基地 圖自:《環球時報》
知情人士:海思庫存夠用到明年初,基站芯片能撐數年
《每日經濟新聞》15日報道,一名券商分析師援引產業鏈消息稱,目前華為旗下海思的芯片庫存只能用到明年年初,明年手機的出貨量已大幅調整至5000萬到7000萬部。
今年二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曾達到5480萬部,銷量首次超過三星、登頂全球第一。但在三季度遭遇全面“斷芯”後,不少業界人士預測,供應商無法提供高端智能手機芯片,將導致華為手機銷量面臨較大的下滑壓力。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此前透露,9月15日之後,麒麟旗艦芯片可能成為絕版。2019年,包括智能手機銷售在內的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4673億元,在總營收的佔比(54%)首次過半。
該分析師認為,華為現在面臨的重點難題是手機基帶芯片,而國內的發展情況一般。但另一方面,5G基站芯片受禁令影響不大,因為“庫存相對高,並且備貨較多”,“短期內沒有供應問題”。
與手機芯片至少數千萬的需求不同,華為每年基站出貨量在幾十萬台左右。而且其中很多芯片是28納米及以上的工藝,英特爾等廠商有拿到美國的出貨許可。興業證券在研報中透露,華為目前基站端7納米芯片、零部件備貨充足,有望支撐數年經營發展。
《證券時報》援引產業鏈消息稱,華為高層對於芯片禁令暫時沒有B計劃,“應該主要還是尋求國產替代方案”。有知情人士、半導體專家坦言,為高端芯片尋找國產替代並不容易,面臨技術瓶頸和時間上的挑戰。
這位專家認為,華為可能將從高端手機業務“降維”。“華為現在真的‘沒路’了,高端方面確實做不了了,後續只能降維做汽車或者OLED驅動等,以及發展發力筆記本電腦、平板等其他手機周邊產品。”
但電信行業資深獨立分析師黃海峯向《環球時報》表示,他不認為華為會完全放棄高端智能手機業務。“最糟糕的情況是暫停銷售。”
中芯等企業申請繼續供貨,外媒關注美國大選帶來變數
據第一財經,中芯國際15日下午表示,公司嚴格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已按相關規定向美方申請繼續供貨華為。台積電、高通、聯發科、三星、SK海力士等公司此前也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申請。但目前尚無任何公司獲得相關許可證。
另一方面,華為近兩年來未雨綢繆、在美國打壓下開始提前囤貨,也起到了作用。財報顯示,華為2018年底整體存貨達945億元。其中原材料為354.48億元,較年初增加86.52%,其佔比與增幅均創下近九年新高。去年華為整體存貨更是同比增長75%,價值超過1600億元。其中原材料同比上漲65%,價值達到585億元。
台媒報道,禁令生效前幾個月,華為大量採購由海思設計、台積電生產的麒麟9000晶片,以及其他廠商的芯片現貨。台積電、聯發科等超過20家當地半導體廠商8月營收破歷史紀錄。
日本經濟新聞援引騰旭投資(J&J; Investment)首席投資官程正樺(Jonah Cheng)稱,“華為已經為短期需求囤積庫存,所以最新的禁令不會立即產生影響。”
他還表示,正密切關注美國11月大選之後是否會修改華為禁令,以及屆時中國政府的回應。而前述券商分析師也提到,禁令問題應該等美國大選的結果。
英國廣播公司援引業內人士分析,美國大選後確實有可能會放鬆對華為的禁令,因為華為體量龐大,一刀切的禁令也導致美國半導體行業蒙受不小損失。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和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過去幾個月相繼發佈聲明,強調禁令已導致與華為無關的企業損失將近1700萬美元,將抑制企業購買美國製造設備與軟件的意願,最終傷害美國的半導體產業,給供應鏈造成巨大的不確定性和破壞性。
“長期來看,除了侵蝕美國產品的既有客户基礎,也加劇企業對美國技術供應的不信任,更促使其他企業努力取代美國技術。”
美國塔夫茨大學經濟史學教授克里斯·米勒15日也在《紐約時報》撰文發表類似觀點。他認為,美國能夠在芯片領域“斷供”華為,靠的是背後數十年來科研投入所積累的技術優勢;但從芯片製造到設計,美國正失去優勢,台積電、海思等已經超過或在奮起直追。中國政府也決心加大半導體自主研發的投入。
米勒表示,華盛頓“將供應鏈武器化”打壓華為的做法,會給予盟友與對手同樣的理由來減少對美國產品的依賴。而一旦外國決心降低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動搖的將是美國的科技霸權地位。“對華為的‘絞殺’可能意味着美國對全球科技公司的打壓極限。”
就在15日華為遭“斷供”的同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卻志得意滿地稱,相信“值得信賴的”西方公司也能拿出有性價比優勢的產品與華為5G競爭,“西方技術將會主導(全球)電信市場。”
美國科技新聞網站AndroidAuthority近日發起一項3564人蔘與的調查顯示,67.62%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打壓“太過分”、應該撤銷。發起人認為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因為美國政府從來沒有拿出華為“威脅國家安全”證據。
9月16日,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在新華網專訪中表示,“5G與科技產業的全球化合作密不可分,這是大勢所趨,高通希望通過進博會平台助力更多中國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取得成功。”
墨卡託中國研究所(MERICS)的高級分析師約翰·李表示,美國不太可能阻止中國投資半導體的步伐。“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將有可能取代美國的技術,並發展完整的國內半導體供應鏈。”
AndroidAuthority網站調查顯示,6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打壓華為“太過分”
華為爭取1到2年內實現“去美化”,打響軟件突圍戰
多位華為員工15日透露,當天的工作仍正常進行。《環球時報》記者探訪華為在東莞松山湖的研發基地,當地員工也表示,辦公室沒有多少關於禁令的討論或焦慮。
據《IT時報》,華為華東某研究所工作的一名程序員稱,因為美國製裁,很多涉A(美國)芯片的項目都被砍了。 “五、六月份時的一個項目做一半被砍了,因為涉A。聽老員工説,華為老早以前就開始‘去美化’了,將用美國設備的芯片儘量國產化。”
華為研究專家、《華為國際化》作者周錫冰表示,華為已經和歐洲、日本以及中國本土半導體企業開展合作,預計樂觀情況1至2年內可完成搭建“去美化”產業鏈,突破重圍。
此前曝光的華為“塔山計劃”就包括在今年年底搭建一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的45納米芯片生產線,同時還在與國內廠商探索合作建立28納米的自主技術芯片生產線。
另一個積極信號發生在軟件領域。9月10日,餘承東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0上正式宣佈,明年華為的智能手機將全面升級,支持鴻蒙2.0操作系統。
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表示,鴻蒙OS 2.0已經支持第三方設備,希望通過華為移動服務(HMS)的生態建設和發展來促進智能終端恢復海外銷售,南向開源給硬件生產廠商,北向開發給應用廠家去做創新。
餘承東透露,在全球180萬開發者支持下,誕生一年多的HMS生態迎來高速增長:超過9.6萬個應用集成HMS Core,AppGallery全球活躍用户達4.9億,2020年1月至8月AppGallery應用分發量達2610億,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破土而出。
“沒有人能夠熄滅滿天星光,每一位開發者,都是華為要匯聚的星星之火,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