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上市險企2020年保費“成績單”正式收官。1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獲悉,2020年五大上市險企總計保費收入達2.49萬億元,同比增長3.65%。分業務板塊來看,壽險渠道團險業務劇增,且個險新業務猛降;財險中,車險保費佔比減少,非車險逐漸崛起,其中意健險高歌猛進,而信保業務縮水明顯。業內人士認為,壽險業務渠道分化受疫情影響,而財險業務中車險保費佔比變化有車險綜改的手筆。而展望2021年一季度,整體業績或將受“開門紅”提前等多重因素的提振。
壽險分化“兩升三降” 個險“縮水”團險猛進
保費規模方面,五大險企保費收入中,中國平安位列“榜首”,合計收入7973.40億元,其次是中國人壽的6129億元。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位列其後,保費收入依次為5604.60億元、3565.55億元和1595.11億元。
而在保費增速上,2020年五家上市險企保費均同比上升。其中,新華保險保費增速一騎絕塵,達15.48%,另四家險企保費增速均居於10%以下。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保費同比增長率分別為7.83%、3.06%、1.50%和0.34%。
分業務來看,在壽險板塊,五家上市險企壽險保費合計1.55萬億元,呈現出“兩升三降”的明顯分化趨勢。除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兩家純壽險公司保費收入正增長外,人保壽險等另外三家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微降。
“壽險保費低點已過,板塊投資價值凸顯。”對於上市險企壽險保費整體情況,興業證券分析師張博表示,2020年一季度新華保險、中國人壽領先的承保表現奠定其全年業績基調,下半年保費增速低系因業務節奏、疫情短期壓制購險意願。
同時,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個險渠道新保業務的收縮或是拉低上市險企壽險業務保費收入的主要因素。
以2020年保費收入同比下降1.84%的太保壽險為例,其個人客户業務收入1985.01億元,同比降低2.87%,其中代理人渠道保費收入達1912.91億元,同比微降1.99%,佔太保壽險2020年保費收入的91.76%。而在代理人渠道,新保業務收入290.35億元,大降26.67%,其中期繳業務收入219.77億元,同比下滑33.40%,降速跌破三成。與此同時,太保壽險代理人渠道佔大頭的續期業務收入1622.56億元,同比微增4.30%。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認為,個險新業務萎縮有兩個方面原因。首先,受到疫情影響,經濟發展增速下降,個人收入增長承壓,這會明顯影響個險新單業務的增長。其次,疫情使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減少,因此也會影響主要依賴營銷員展業和銀保渠道的個險新單業務的增長。
與個險業務相對的是團險業務,儘管其收入在整個人身險業務收入中佔比不足5%,然而2020年,團險業務保費收入一改過去多年低速增長的面貌,出現了20%左右的高增長。其中,平安人壽的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在2020年創下團體業務同比增長18.08%的成績,而太保壽險團體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4.61%,突破兩成。
對於在法律制度環境沒有大的改變、經濟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團險業務出現高增長的現象,李文中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疫情影響之下,很多用人單位為了能夠減輕員工的後顧之憂、儘快實現復工復產而為員工購買保險,而且由於前基數較小,這很容易推動團險業務的高增長。但是李文中亦直言指出,這種高增長難以保持持續性。
車險“降温”馬太效應加劇 非車險崛起意健險疾馳
在產險板塊,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車險綜合改革下“台柱”車險的“降温”。
總體來看,三家公司合計產險保費收入8659.68億元,同比增長3.56%。其中,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保費收入分別為4320.19億元、2858.54億元和1480.95億元,三者增速依次為0.09%、5.51%和10.85%。
頭部財險公司車險保費增速依舊,但多數佔比卻在不斷下滑。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三家上市公司2020年車險佔財險業務總收入的64.37%,相較2019年的65.83%同比下降1.46個百分點。其中,除了人保財險的車險佔比提升0.58個百分點外,另兩家財險公司車險佔比均下降,僅太保產險保費收入佔比64.60%的車險業務,便相較去年同期佔比下降5.17個百分點。
李文中認為,車險業務總體佔比下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即上半年疫情影響了人們的出行,導致車險需求降低;另外,去年9月車險改革導致車險費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張博表示,龍頭公司人保財險在下沉市場的網點及品牌優勢突出,去年12月保費增速優於同業及預期,在車險市場化過程中維持強者恆強邏輯。
另一邊,在非車險方面,意健險的高速增長以及信保業務的大幅萎縮也值得注意。
如人保財險2020年意外傷害及健康險同比大增15%,平安財險意外健康險業務收入增速更是高達32.08%。而信保業務方面,根據已公佈數據來看,人保財險收入“縮水”76.79%,在各上市險企各險種中增速墊底。
“意健險發展迅速應該主要是健康險的發展,意外險在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是負增長的,下半年疫情減輕之後雖然旅遊業出現了報復性增長會帶動意外險業務恢復。”李文中認為,近年來,健康險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疫情更是對人們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健康風險教育,會進一步推動健康險的發展。
而對於信保業務的猛降,李文中則分析,由於近年來信保業務高增長過程中一些保險公司放鬆了風險管控導致賠付率快速攀升,甚至危及少數公司的償付能力。他解釋稱:“在此背景下,銀保監會在2020年5月初發布了《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加強對信保業務,特別是融資性信保業務的監管;一些保險公司也主動對業務進行調整,收縮信保業務。”
“開門紅”提前鳴槍 多重效應下未來業績或提振
受疫情因素影響,部分上市險企提前打響2021年“開門紅”。
早在去年9月下旬,壽險“老大”中國人壽便打響了2021年行業開門紅“第一槍”,推出了鑫耀東方年金保險產品;而後,太保壽險於去年9月24日推出鑫享事誠年金險(慶典版);平安人壽推出主力年金型產品“平安金瑞人生(2021)年金保險”,並於去年11月推出“平安財富金瑞2021保險產品計劃”。
萬聯證券非銀分析師徐飛認為,險企對開門紅的高度重視,疊加2020年低基數的影響,將會使得2021年一季度新單保費增速和NBV(新業務價值)增速均大幅回升。
“開門紅預收保費情況大好,一季度險企業績提升已成定局。”徐飛介紹稱,頭部險企開門紅表現出色,截至12月11日,中國平安和太保壽險新單預收保費較2020年1月實收保費增長均超過100%;中國人壽和太平人壽緊隨其後,增長率達80%以上;新華保險在2020年1月新單保費高基數的基礎上,仍實現了65%的增長。他認為,開門紅火爆的銷售情況將帶動2021年一季度新單保費增速大幅提高。
同時李文中認為,部分上市險企將2021年開門紅提前至去年末,按正常邏輯這會有利2021年開門紅的實現。但是受兩方面因素影響,是否能夠真正實現險企當初的預期還有待觀察。
首先,李文中表示,在嚴防金融風險的大背景下,針對一些險業備戰2021年開門紅時出現的違規現象,中國銀保監會專門發文加以規範整頓,使得一些過去險企在備戰開門紅的方法不能再用。其次,他表示近來全國多地又出現了新冠疫情,出於防疫的需要和對疫情的警惕,一些聚集性商業活動被取消,人們面對面交流機會減少,這會一定程度上對各家險企爭取開門紅產生不利影響。
同時李文中介紹稱,備戰“開門紅”更多是各家公司為了討個好彩頭,對全年業務一般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因為前期需求過多釋放,未來自然就會增速放緩;反之,前期需求受到抑制,未來就會出現較大的反彈。因此,他認為2021年全年保險業務的發展更多受當年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而在產險方面,李文中則預測,未來意健險將繼續保持高增長的態勢;車險改革對車險業務增長帶來的壓力會逐步減輕,但是高增長也應該不會有的;信保業務隨着風險釋放也會逐漸趨於穩定。總體來看,對於各家產險公司而言,機會更容易出現在健康險領域,車險業務與信保業務難言有大的增長空間。
“當然,隨着疫苗大量上市,未來疫情應該能夠被更有效地控制,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2021年經濟將會有一個較快的增速,這也將帶動保險業有一個較快的增長。”對於2021年保險業整體發展狀況,李文中如是預測。
“2020年是我國保險的一個‘規範之年’,中國銀保監會出台的行政規章與業務規範文件的數量差不多是歷年最多。”因此,李文中建議,2021年各家公司在聚集自身優勢業務的同時,一方面要抓住市場機會,另一方面要注意業務經營的合規性,加強風險管控。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周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