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崔元苑)今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有關情況。針對“有民眾認為改革後的個人賬户金額減少了,影響了待遇”的問題,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表示,普遍個人賬户的新計入減少,意味着門診共濟保障制度的建立、擴大、健全、增強。減少的部分並不意味着個體的保障會損失,而是放到了共濟保障的大池子裏,形成了新的保障機制。這個新的保障機制總體上能實現基金平衡轉移,使保障效能顯著放大。制度效應既用於實實在在的醫療服務購買,又有利於人羣基金的共濟,更有利於制度的可持續性發展。
“共濟保障不是個人收入。”陳金甫指出,如果把錢都放到每個人的口袋裏,是明明白白了,但卻發揮不出共濟保障的作用。年輕的時候沒病,到老年要用的時候,僅僅靠個人積累是有限的,而社會積累就可以更大範圍地解決大家的治療需求。保險共濟機制就是用大數法則化解社會羣體的風險。
陳金甫説,如果改革到位,調整個人賬户計入方式,單位繳費部分不再劃入個人賬户,基本上每個人新的計入都會減少。但個人積累仍然歸個人所有,權益沒變。如果説變,就是賬户資金用“活”了,使用範圍更寬了。因此,個人賬户新計入的減少並不意味着整體保障功能降低。而是在轉換門診保障機制以後,可以達到共濟保障、代際保障、提升管理效能的制度結果。
“從基金效能看,醫保部門用這筆錢不僅是給參保人買單,還要去和醫療機構、藥企博弈,通過對保險基金的有效管理,將制度效應、服務績效以及管理績效同步提升在共濟保障裏面。”陳金甫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