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A、H“股王”茅台、騰訊“接力”創新高 A股這些股票又被外資爆買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財經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A、H“股王”茅台、騰訊“接力”創新高,A股這些股票又被外資爆買

來源:證券市場紅週刊

原創 紅刊社

2021年1月25日,A股和H股的“股王”貴州茅台和騰訊控股,其股價接連創下歷史新高。分析來看,這或與外資的大舉流入有關。

與此同時,《紅週刊》記者注意到,部分個股如廣聯達已被外資買爆,其外資持股比例已達到28%的“禁買線”以上。此外,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啓明星辰和華測檢測的外資持股比例,也均在24%的“披露線”以上。

外資爭相買入

A、H“股王”上演創新高接力

截至1月25日收盤,貴州茅台報2175.00元/股,騰訊控股報766.50港元/股,均創下了歷史新高(見圖1、圖2)。從資金流向來看,這與外資(北上資金和南下資金)的大舉做多有一定的關聯。

圖1 貴州茅台日線圖

圖2 騰訊控股日線圖

據記者統計,2021年以來,北上資金和南下資金分別開始加速佈局A股和H股,截至1月22日收盤,其淨流入規模分別為486.25億元和1931.16億元,分別為其2020年全年淨流入規模的1/4和1/3。目前,北上資金和南下資金的第一重倉股分別是貴州茅台和騰訊控股,並且持股市值分別是這兩家公司所在市場排在第二位的恆瑞醫藥和建設銀行的3倍和2倍左右。

那麼,作為各自領域的龍頭,貴州茅台和騰訊控股對外資的吸引力能否持續呢?

雪球投資董事長李昌民近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白酒板塊有炒作的因素,但白酒的業績確定性仍有比較優勢。而且隨着老百姓收入的提高,高端白酒仍然處於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態,如茅台酒每次發售都是“秒光”。

格雷資產總經理張可興則表示,騰訊等互聯網龍頭只用了2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別的行業50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歷程,因為不需要建廠、不需要購買原料、沒有生產過程和生產週期的概念,更沒有庫存,用户多了只需要多加幾台服務器就好。其護城河體現在消費者認可度和用户黏性上,一旦形成越多人用就會越好用、越好用就有更多的人用這樣的正向反饋效應,幾乎就是堅不可摧了。而所有商業競爭格局中,一旦形成近似壟斷的行業格局,大概率是能持續賺越來越多錢的。

廣聯達的最新外資持股佔比為28.05%

摩根大通佔“大頭”

除了對“股王”的青睞,A股的部分個股也受到了外資的偏愛。

據深交所官網顯示,2021年1月21日,廣聯達的外資持股總數為3.32億股,佔其總股本的比例為28.06%。根據深交所發佈的相關規定,廣聯達已經觸發“禁止外資買入,只允許賣出”的條款。而最新的數據顯示(2021年1月22日,下同),廣聯達的外資持股比例已降至28.05%。

據記者梳理,目前J.P. MORGAN BROKING (HONG KONG) LTD(以下簡稱“摩根大通”)持有廣聯達的比例或為最大。數據顯示,目前通過陸股通持有廣聯達的外資機構共有45家,其中摩根大通、匯豐銀行、摩根士丹利、渣打銀行和花旗銀行的持股佔比居前,分別為3.01%、2.84%、2.15%、1.65%和0.75%。另外,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美林證券國際有限公司和澳門金融管理局兩家QFII也持有廣聯達,但在當時的持股佔比並未超過摩根大通,分別為2.28%和0.87%。

值得一提的是,在陸股通的外資機構中,按持倉市值由高到低排序來看,目前摩根大通直追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排在第三位,高達4476.46億元,佔所有陸股通外資機構持倉市值的15.71%。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廣聯達卻並非摩根大通“最看重”的。據記者梳理,在摩根大通的重倉股名單中,貴州茅台、美的集團和海天味業等的持倉市值居前(見表1)。

表1 摩根大通持倉市值前十的個股

即將被外資買爆的公司還有誰?

而據記者統計,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啓明星辰和華測檢測的外資持股比例均直追廣聯達,並在24%的“披露線”以上(見表2)。

表2 達到“披露線”的個股

實際上,據記者梳理,在更早之前已有部分個股達到了“禁買線”。如2021年1月12日的華測檢測,其外資持股比例達到了28.01%;再如2020年12月11日的格力電器,其外資持股比例達到了28.07%。如今,格力電器的外資持股比例最高為27.54%,也就是説,格力電器距離“禁買線”僅一步之遙。

此外,據記者測算,寧波銀行、大族激光和國瓷材料等15只個股的外資持股比例也均在15%以上(見表3)。其中,大族激光、索菲亞、泰格醫藥和上海機場的外資持股比例均曾達到“披露線”以上。

表3 外資持股比例居前的個股

注:外資持股為2021年1月22日北上資金和2020年三季度QFII合計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楊紅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