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資本牛奎光:三大“硬核”優勢支撐中國硬科技企業不斷湧現

IDG資本牛奎光:三大“硬核”優勢支撐中國硬科技企業不斷湧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科技企業已經成為主導世界經濟的一股顯著力量。”在日前由清科集團、投資界聯合華髮集團共同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IDG資本合夥人牛奎光如是表示。

牛奎光的判斷基於一組數據:從全球範圍來看,在過去的十年裏,市值前100的公司中,科技企業的數量從2010年的32家,逐漸增加到了2020年的52家。科技企業總市值佔前100家上市企業總市值的比例,從2010年的33%,增長至2020年的53%。

牛奎光指出,硬科技在未來十年內將是很好的投資機會,但硬科技需要長期研發投入和持續的積累,才能形成原始技術,而這種原創目前在中國變得越來越有必要。

TO B的企業增長顯著優於TO C企業

在牛奎光的觀察裏,從美國的經驗來看,C端的用户增長已經開始放緩。從2017年開始,美國智能手機的滲透率達到了90%,超過電腦的滲透率89%,已經觸及天花板。從用户移動端的長上來講,在2016年3月超過每月1萬億分鐘後,基本就處於穩定狀態。2017-2019年安卓手機日均使用時長僅增長10%,並且新進入者越來越難:51%的用户在一個月內不下載新的APP,2016-2019年APP下載量3年僅增長5%。Top 10以外的APP,只能獲得用户4%的時間。

牛奎光表示,這情況在中國也非常類似,只不過中國有一些格局變化,另外中國用户用手機上網的時間變得更長。但與此同時,牛奎光發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從2017年開始,to B的效率提升類的企業增長態勢明顯優於to C的企業。以美國的情況為例,如果將美國本土IT領域的上市公司按主要行業屬性劃分成to C和to B兩大類,從數量和市值上來講,to B的增長都超過了to C公司。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牛奎光認為,可能to C的互聯網更多像是一個生產關係的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一瓶水是通過商場賣出去,還是通過電商賣出去,雖然在分配上有很大的價值,但是站在一個國家的角度上來講,它是一個分配問題。區別在於錢是電商賺了,還是商場賺了。如何生產更多的水,是政府要考慮的問題。也就是説在過去的20年裏面,to C突飛猛進其實是生產關係先行,到了一定階段之後,生產力需要繼續跟上來,提高效率。所以以to B業務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就迎來了機會。

中國具備孕育科技革命大環境的條件

在眾多科技企業層出不窮、噴湧而出的過程中,中國有什麼樣的結構優勢去支撐這種變化?在牛奎光看來,孕育科技革命大環境的條件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有基礎設施優勢。從用户側的數據化上來説,中國現在應該是全球最有優勢的。此外,落後往往也孕育着先進,因為中國的零售落後,所以電商就發達;因為中國的電商、銀行落後,所以移動支付就發達;之前郵政落後,所以同城物流和快遞就發達。再加上微信這樣的優質基礎設施的存在,使得我們在用户側的數據端頗具優勢。在效率側也是同樣的情況:目前來講可能稍稍落後,但是往前走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技術型的公司冒出來。

第二,中國市場空間大,迭代速度快。科技通常會先落地,然後再複製,跟產品一起聯合演化,迭代速度快是互聯網取得飛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中國還有一箇中心化的資源分配的方式,這在抗疫過程中其實能夠體現出來。在一些特殊情況之下,這種中心化的資源分配方式,對於社會管理有非常大的作用和促進。並且對技術的促進也是巨大的,不管是在人臉識別上,還是在自動駕駛以後可能的車路協同上。

第三,中國是製造業的中心,同時中國的全球化姿態正變得更加開放。

六大領域將在全球擁有領先機會

對於當下的產業機會,牛奎光認為,未來十年中國硬科技企業會在六個方面有全球領先的機會:人工智能、智能製造、5G、自動駕駛、基因產業或者精準醫療,以及金融科技。

其中,在人工智能方面,人工智能其實是“大數據、小智能”的一個工程應用,在“大數據、小智能”時代,中國有最好的視覺理解和語音識別應用市場。因為中國有巨大市場規模優勢,更快的市場迭代速度,消費者對新型人工智能應用接受度高,在中國獲取大數據也相對容易。

智能製造方面,今年中國有力地控制住了疫情,復工有序使得在海外的電商取得較大增長。從海外電商的外幣結匯來看,上半年基本上增長了90-110%,這是一個明顯的增長信號。在中國特色的智能製造和供應鏈基礎之上,接下來的商品全球化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從5G網絡的建設,以及雲的應用上來説,牛奎光表示,相信下一代能夠生產出超過SAP企業級管理軟件操作系統的公司應該就在中國。原因是,在以前物資短缺社會中,生產效率特別重要;現在我們處在一個資源相對過剩的社會,生產效率仍然重要,但是相比之下,對消費者的瞭解則更加重要。“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最瞭解消費者的市場,因此下一個具有顛覆性的企業,我相信會在中國。”牛奎光表示。

就基因產業來説,整個人類的基因計劃才展開不到20年,這需要全球的產業一起來進行,才能把人類的基因搞明白。“我們看到相關成本在指數型的下降,測一個人的基因大概600-800美元。由於20%左右的疾病是基因導致的,因此,我們有機會通過個性化的方式,把之前做的醫療檢查重新做一遍,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在這方面,我們跟國外基本上處於同一起跑線,但我們有明顯的數據優勢和迭代優勢。”牛奎光表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42 字。

轉載請註明: IDG資本牛奎光:三大“硬核”優勢支撐中國硬科技企業不斷湧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