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60個項目、近百家機構 金融科技監管沙箱全面落地

金融科技監管沙箱自2019年12月在北京啓動試點以來,不到一年時間內,試點已全部落地。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9個試點地區均已公佈入箱應用,共60項惠民利企創新項目,涉60餘家金融機構以及30多家科技公司。監管人士透露,下一步,將及時總結試點經驗,加快成果推廣,同時把關注點轉向廣大農村地區。

涉60個項目、近百家機構 金融科技監管沙箱全面落地
試點全面落地

8月26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繼北京、上海、深圳等7個地區公示入箱應用後,最後兩個試點地區成都、廣州也在8月24日對首批項目進行了公示,由此,我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實現全面落地。

具體來看,廣州地區共有5個創新項目入箱,應用類型全部為金融服務,覆蓋業務領域含安全金融服務、普惠金融服務、線上金融服務渠道、普惠小微融資及跨境結算服務,申請的機構既包括廣發銀行、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廣州農村商業銀行等多家銀行業機構,也不乏同盾科技、雲從科技集團等科技公司參與。

央行廣州分行稱,首批5個創新應用,主要圍繞金融科技、普惠金融、跨境貿易結算等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展開,體現了金融科技兼容幷包、融合賦能的特點。

與廣州地區入箱項目全部為金融服務應用有所區別的是,成都入箱的6個項目中,在應用類型上呈現科技、金融“五五分”的趨勢。

其中三項金融服務中,既包括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靈活用工資金安全代付服務、基於多方安全計算的小微企業智慧金融服務,還有極具四川本土特色的支持四川方言的智能銀行客服服務。而科技產品中,則主要涵蓋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台、農村金融惠民服務系統,以及小微融資風控平台。另在申請機構上,同樣呈現銀行機構、科技公司共同參與,甚至有徵信機構、實業公司入圍的多元化特點。

央行成都分行稱,入選的6項創新應用,主要是探索利用前沿信息技術解決金融服務痛點難點,提升金融質效。一是紓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整合多種渠道,打破系統和數據壁壘。二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強化農户信貸風險管理,優化金融用户體驗,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三是延伸金融服務範圍,主要探索跨界合作,加強業務協同,開展安全交叉驗證,推動知識產權抵押融資發展,探索靈活用工人員收入安全保障新模式,為做好“六穩”、落實“六保”提供金融支撐。

金融機構主導多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我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覆蓋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成都、廣州、蘇州、杭州、雄安新區9個試點地區60個惠民利企創新項目,涉60餘家金融機構以及30多家科技公司。在試點項目上,均採用科技創新、服務小微、風險可控等原則,且結合了當地金融與科技的優勢資源;另在業務範圍上,也從最初的支付領域擴展到後期的保險、徵信領域、風控應用等。

具體來看,60個項目中,包括35項金融服務,25項科技產品,業務領域覆蓋供應鏈金融、手機POS創新應用、小微企業在線融資、非接觸金融服務、政務數據融合產品、數字風控產品、智能銀行、智能化農村金融服務等。

另從機構參與方面,各地均呈現了多元化的特點。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50餘家商業銀行,京東數科、小米數科等30餘家科技公司,此外還有百行徵信、成都金控徵信數家徵信機構,中國移動、電信集團2家通信運營商,拉卡拉、傳化支付等支付機構,以及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入圍,此外亦有央行蘇州市中心支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監管機構、自律組織參與。

針對公示的監管沙箱試點項目情況,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謝平在8月25日由北京金融街服務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辦的“金融科技創新應用與發展”研討會上進行了分析。謝平指出,在支付類試點項目中,雖然手機POS與虛擬信用卡是小突破,但自掃碼支付出現以來,移動支付方面沒有出現突破性技術。從風控類試點項目可以看出,此類項目重點不在算法和人工智能運用,而在於數據是否充足。此外,供應鏈金融類的試點項目主要是保障應收款、應付款的循環對沖,運用技術保障質押商品不被挪用,目前這方面的技術已經成熟。

在對試點項目的總結裏,謝平提到了四點:第一,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是技術,不是在金融。從入選項目看來,里程碑式的技術創新以及金融科技的通用技術創新很少,大部分是個案的運用。但試點項目可明顯提高應用效果,其在商業上是可持續的,可以提能增效。第二,保險科技的發展沒有體現,這與當前大數據發展不夠完善不無關係。第三,證券科技也沒有體現。第四,科技公司主導的項目少,金融機構主導的多。

“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沙箱進度受疫情等大環境影響較小,進度基本符合預期,目前來看項目入選的思路比較清晰,注重其創新性及普惠性,各地也都擁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對營造創新氛圍,推動前沿領域成果落地應用方面帶來積極影響。”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如是評價道。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則認為,從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慶、蘇州等的試點應用情況看,均採用科技創新、服務小微、風險可控等原則,結合了當地金融與科技的優勢資源,並各自具有一些特點。比如北京數量最多、落地最早,應用範圍上涵蓋更廣,除了覆蓋到銀行,還包括保險、非銀行支付等領域。上海和深圳在試點數量上相對少,深圳最少,二者主要都圍繞銀行相關業務創新。

在於百程看來,上海在技術選擇上更青睞區塊鏈,至少有一半項目涉及。深圳試點項目也結合了當地的特點,一是獨有的百行徵信信用普惠業務創新,二是針對境外人士的收入數字化核驗產品,均具有深圳標籤。重慶、成都的試點應用有以方言作為智能銀行的研究重點,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這也是銀行業務智能化中的一個痛點。

談及各地入箱項目特色,北京市網絡法學會副秘書長車寧同樣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當前北上深一線城市入箱項目覆蓋的業務面非常廣泛,包括支付、信貸、理財、徵信、保險等均有涉及,且更關注一些通用的技術。目前,各地選擇的項目主要根據當地不同的城市定位及產業基礎相關,例如北京偏基礎科技類應用會比較多,上海則更偏重區塊鏈,深圳外向型科技應用特色明顯,而成都重慶等地方特色則比較鮮明。

後續關注點將轉至農村

9個試點地區監管沙箱全面落地後,針對機構如何出箱同樣引發關注。

在蘇筱芮看來,要了解出箱規則,就需要從入箱的標準切入,目前,從北京、上海等地的項目徵集公告信息來看,需要重點監測的標準,主要包括三大項。 一是預期效果,從徵集公告所附的申請表來看,申請主體需填寫對項目的預期效果、預期規模進行評估。二是風險可控,金融科技項目具有風險性,當項目能夠在風險的把控措施、補償機制和退出機制等方面做到詳盡規劃後,才能夠具備出箱的基本條件。三是消費者保護,金融科技項目的創新,最終是要被推向市場,給需求端的中小微企業及個人廣泛使用的,因此項目需要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例如上海在《金融科技創新應用聲明書》中明確要求機構填寫機構投訴及自律投訴渠道、方式。

蘇筱芮進一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預計監管將會在對應項目出箱之際,出台或完善相應的監管細則,明確項目負責人及對應監管的各項責任,並開通相應公共監督渠道。

值得關注的是,近日,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下一步,將及時總結試點經驗,加快成果推廣,同時把關注點轉向廣大農村地區,注重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助力打贏脱貧攻堅,賦能鄉村振興戰略。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隨着監管沙箱試點城市、試點應用的持續增加,和當地金融科技產業發展呈正相關態勢,隨着機制的成熟,後續範圍仍將進一步擴大。

正如於百程所稱,金融科技業務具有互聯網化的特點,試點範圍的穩步擴大,有利於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保持地區間金融科技發展的平衡,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同時也利於開展跨區域的監管和經驗交流。目前看,各地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在按照既定的節奏進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範圍將進一步擴大。

另一資深人士同樣預測,隨着機制的逐漸磨合成熟,後續監管沙箱很有可能逐漸走出試點,成為全國普適性的機制。

北京商報記者 嶽品瑜 劉四紅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27 字。

轉載請註明: 涉60個項目、近百家機構 金融科技監管沙箱全面落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