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告別徐和誼時代 非科班的接棒者如何繼往開來?

北汽告別徐和誼時代 非“科班”的接棒者如何繼往開來?

本報記者/郭少丹/北京報道

帶領北汽集團“乘風破浪”14載的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近日正式宣佈退休。此消息來得突然,又在意料之中。但“空降”的接棒者,着實讓業內意外。

8月4日,金隅集團官方發佈消息稱,姜德義因調北汽集團工作不再擔任金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職務。與此同時,在7月31日,北汽集團召開領導幹部大會宣佈,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正式卸任,由金隅集團董事長姜德義接任。

8月5日,北汽集團內部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北汽集團各部門正在向新任董事長姜德義彙報工作情況。

掌舵北汽集團14年的徐和誼離開後留下了什麼?接任者姜德義正在面對哪些挑戰?非“科班”出身的姜德義又如何主持好一家大型車企集團的大局?

徐和誼留下了什麼?

63歲的徐和誼3年前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留任這幾年其退休一事備受業內關注。

幾年前,徐和誼開始陸續卸任子公司的相關職位,這被外界視為退休的前奏。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10月,徐和誼卸任北京泛太平洋航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和法定代表人。2018年10月,北京汽車投資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從徐和誼變更為陳宏良;2018年6月7日,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執行董事由徐和誼變更為謝偉;2018年9月5日,徐和誼卸任北京現代董事長;2020年5月,徐和誼卸任福建奔馳董事長。

2018年,徐和誼曾直言:“現在考慮最多的是,退休後能給北汽留下什麼?”

在多位受訪人士看來,掌舵北汽14年的徐和誼在北汽走上集團化,完與成現代、奔馳合資,助推子公司邁進資本市場上功不可沒。

“做事比較強硬。”汽車界一位資深人士這樣評價徐和誼,但不強硬不行,集團下面這麼龐大的組織架構,子公司、參股公司等十幾萬人,不強勢北汽做不成現在的樣子。

從履歷看,徐和誼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理工男”。徐和誼1957年生人,北京科技大學畢業後進入首鋼工作,後商轉政進入原北京市經信委,幾年後再由政轉商調入北汽集團,並於2006年起擔任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直至2020年7月31日卸任,徐和誼在北汽集團任職18年,做掌舵人14年。

成立北京現代是中國入世後被批准的第一個汽車生產領域的中外合資項目,也是徐和誼2002年進入北汽後牽頭負責的第一個重大項目,在其積極推進下,北京現代項目創造了3項中國汽車工業合資合作新紀錄:從雙方正式接觸到正式簽約僅用時224天、公司正式揭牌僅用371天、第一輛轎車下線僅用436天,並用業內少見的速度在63個月內實現了累計產銷汽車100萬輛的成績。這為徐和誼全面掌管北汽大局打下了硬核基礎。

隨後又快馬加鞭引進奔馳。2005年北京奔馳的成立,讓德系BBA(寶馬、奔馳、奧迪)三大豪華車全部實現國產,也讓北汽集團擁有了一隻“利潤奶牛”。2019年北京奔馳累計銷量為56.7萬輛,毛利達422億元。

2006年,徐和誼擔任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開始全方位統帥北汽的業務版圖。其間,徐和誼提出了“走集團化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發展戰略,將旗下眾多品牌、公司重新整合,從根本上解決北汽長期 “散、小、亂”的狀態,強化了北汽集團對旗下各公司的協同發展。

2019年,北汽集團整車產銷達到226萬輛,位居行業第四位,營業收入達到5012.3億元,成為北京市首家年營收突破5000億元的國有企業。從2006年到2019年,北汽集團營收由587億元增長到5012.3億元,增幅近8倍。

“從一個‘小作坊’到一家旗下擁有多家上市公司的國有大型汽車企業集團,而且連續七年入榜世界500強企業,集團化思路為北汽當前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常務副理事長蘇暉表示。

讓業界津津樂道的是,徐和誼主導下進行的“北戴合”一戰,也算是其在退休之前畫上了“漂亮”的一筆。

徐和誼從2013年開始謀劃 “北戴合”項目,即北汽與奔馳母公司戴姆勒通過交叉持股增強合作關係,為之努力了6年,幾度博弈後於2019年7月終於以收購戴姆勒5%的股份收官。“在中外合資汽車企業的股比逐漸開放的趨勢下,北汽入股戴姆勒一舉至少為北汽今後在北京奔馳中的持股比例贏得些許籌碼。”上述汽車分析人士表示。

在北汽集團內部人看來,徐和誼的業績中,發展新能源車是不可不提的一件事。“十幾年前,北汽就開始佈局新能源車,這也體現了徐總(徐和誼)的戰略高度。”北汽集團內部一位負責人表示。

新能源汽車較早於2014年在國內掀起製造浪潮,但北汽集團於2007年便開始試水新能源汽車研發,2009年成立北汽新能源, 2018年北汽新能源作為 “新能源汽車第一股”在A股上市。2019年北汽新能源全年累計銷售純電動乘用車超過15萬輛,連續七年拿下中國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

2020年初,北汽集團發佈“大北京”品牌戰略,以其作為北汽自主乘用車未來發展的核心主線。依託“北京”和“BEIJING”雙子星品牌,“大北京”品牌將作為北汽集團走向世界的統一新名片,力爭在2025年實現50萬輛銷量規模,2030年銷量達到100萬輛。

前不久北汽集團以“大北京”品牌高調亮相成都國際車展,同時重磅出擊環青海湖國際電動車挑戰賽,“兩線作戰”讓“大北京”品牌密集發聲動作頻頻。即使在受到疫情影響的車市逆境之中,北汽集團的發展節奏依然有條不紊。這背後主要得益於“大北京”戰略的指引,和對堅持高質量發展目標的一貫堅守。

同時,作為“高、新、特”戰略的關鍵載體,“大北京”品牌也將成為擦亮“百年北汽”金字招牌的核心力量。為了實現“大北京”的戰略目標,北汽集團以新能源化和智能網聯化“雙輪驅動”為引領,一直在持續強化技術突破、產品完善升級並加快模式創新推廣。

後來者是守業,還是創業?

徐和誼“功成身退”,但也有未競的事,就是北汽集團自主品牌的振興。在外界看來,這也是姜德義的重擔所在。

發展自主品牌一直是徐和誼以及北汽集團的“心病”。徐和誼在很多場合為自主品牌發聲,“發展自主品牌需苦練內功,不能急”,“自主品牌也需‘重走長征路’”,“耐得住寂寞20年,一代人不行兩代人,最後一定成功”,“自主品牌走好下一步要眼疾手快心專”……但直到其退休,北汽都處在“合資強自主弱”的困境中。

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上半年,北汽集團整體銷量為89.6萬輛,其中自主乘用車品牌銷量為7.3萬台,同比跌幅達67.1%。 從整個自主市場來看,如何涅槃重生是中國車企頭上共同的緊箍咒。乘聯會數據顯示,2017~2019年自主品牌的市佔率分別是42.7%、40.1%、37.9%,連續下滑兩年,2020年6月自主品牌銷量同比下降16%,市場份額跌至32%。而僅就北汽而言,其在上汽、一汽、東風、長安等幾大汽車集團裏,自主品牌的發展情況較為一般。

徐和誼曾經感慨:“對於北汽,甚至所有自主品牌來説,留給我們的時間太緊迫了。”的確,從2020年8月開始,這個重任就落在了接棒者姜德義身上。

“北汽自主品牌這幾年的整合某種程度上掃除了部分發展障礙,在產品條線、技術、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如何進一步優化,需要後來者有一個更清晰的思路。”資深汽車媒體人説。

據瞭解,北汽自主品牌提速發展始於2010年9月28日北汽股份的成立,2018年開始將越野車和新能源汽車作為集團自主品牌汽車產品發展的兩大戰略方向,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資源整合,2019年初剝離北汽越野獨立經營,同年10月整合北京新能源和北京汽車推出全新自主品牌BEIJING汽車,也在這一年,北汽發佈了旗下高端子品牌ARCFOX,欲向“高新特”戰略進階。

不過,當下姜德義的首要任務在業內看來還不是去“繼往開來”,而是“維穩”。“穩內部團隊人心,穩業務大盤,穩合資公司股權。”蘇暉表示,汽車大環境衰退比較厲害,車企生存問題需要首先考慮,在自身的問題和風險還在持續累積的情況下,北汽新任領導要面對的挑戰較大:如何先守業,再創業。

據瞭解,姜德義在國有獨資企業金隅集團任職18年,2015年起擔任董事長,企業主營業務主要涉及建築材料製造、房地產等領域,與汽車行業關聯性不大。2016年,姜德義主導了業內熟知的金隅股份和冀東水泥重組一事。

與徐和誼剛進入北汽時一樣都是非汽車業“科班”出身,不同的是,現已56歲的姜德義,離退休年齡還有4年。“北汽能否在短時間內出現新氣象,拭目以待。”資深汽車分析師曹鶴説。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劉玄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25 字。

轉載請註明: 北汽告別徐和誼時代 非科班的接棒者如何繼往開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