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羅生門:日本500億資金從美股出逃,軟銀或靠“合成看跌期權”大賺了?
華夏時報記者麻曉超 陳鋒 北京報道
目前市場上有關軟銀“數十億美元期權建倉”的一手消息,均來自美國媒體的知情人士爆料。軟銀官方還沒有正式回應此事。
由於爆料本身缺乏足夠多的細節,外界很難百分百確定軟銀是虧是賺。美股連續三個交易日的暴跌,讓不少市場聲音傾向於相信軟銀鉅虧了。但同時也有另一些聲音認為,軟銀也有可能大賺了一筆。
比如,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洪灝日前就分享了一種軟銀大賺的可能。他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他觀察到近期有創紀錄的日本資金從美股出逃,而這些資金若與軟銀基金有重合,那麼軟銀可能構建了一個“合成的看跌美股期權”。
日本驚現500億美股減持資金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軟銀在過去幾個月斥資數十億美元買入大量美股看漲期權。由於買入的是看漲期權,當標的物價格下跌時,投資者會浮虧,因此美股9月3日、4日、8日的連續暴跌,給了部分市場人士“軟銀這次虧慘了”的印象。
但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這主要是軟銀期權建倉的具體時間線不明、每筆期權合同的行權日期未知,以及期權交易相對股票交易複雜等等原因造成的。
洪灝結合日本巨量減持資金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他9月9日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軟銀瘋狂交易美股期權的同時,7月以來日本投資者在瘋狂地賣出美股的持倉,減持超過了500億美元,“這是我看到的1996年以來有數據最大規模的資金出逃”,如果這些資金和軟銀基金有重合的話,那麼意味着軟銀在通過賣出股票和買入看漲期權構建了一個“合成的看跌美股期權”。
9月10日,他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合成的看跌美股期權”這個表述的意思是,這個組合的回報分佈跟看空期權的回報分佈是一樣的;約500億美元的減持資金是他從數據庫中觀測到的,不是媒體已曝出的數據。
相比期貨和現貨,期權交易更加複雜。針對同一標的物,期權交易者有四個交易方向的選擇,包括買入預期標的物價格會上漲的期權,即看漲期權,或者賣出看漲期權、買入看跌期權、賣出看跌期權。
軟銀事件中,假設它7月7日買入一份看漲A股票價格的期權,合同規定它7月10日時有權從交易對手手中,以100美元的價格買入一股A股票,為此軟銀支付了交易對手1美元的權利金。7月8日,假設A股票價格漲至110美元,軟銀則賬面浮盈,交易對手賬面浮虧,7月10日,若A股票價格跌至90美元,軟銀則賬面浮虧。
但7月10日這天,軟銀可以選擇不從交易對手手中購買股票A股,它只要損失最初支付的1美元權利金即可,這樣操作相比行權的損失要小得多。若7月10日當天行權截止時間前,A股票價格又跳漲至130美元,軟銀就會要求交易對手以100美元價格出售1股A股票,而後者必須執行。軟銀以100美元的價格買到130美元市價的A股票之後可以選擇拋售或繼續持有。
現實世界的情況是,根據軟銀今年8月17日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截至6月30日時,它持有規模巨大的微軟、特斯拉、亞馬遜等美國科技股股票。
而這些股票是否與軟銀買入的看漲期權的行權有關,以及這些股票如今是否已經清倉,都有懸念。
美股瘋狂期權交易“逼倉”做市商
過去幾個月,蘋果等高科技股帶領三大指數無視美國疫情嚴重持續反彈,這一現象一度被一些市場聲音解讀為主要在於美聯儲的持續放水,以及互聯網科技股在疫情期受益等。如今,瘋狂的期權交易進入了公眾視野。
不過,這並不是説軟銀是美股持續上漲的主導力量,有觀點認為,單憑其數十億美元買入的看漲期權可能並不足以形成美股如此幅度和如此時間跨度的上漲。軟銀的大舉交易,只是美股瘋狂期權交易的一個縮影。
在洪灝看來,美股3月曆史性暴跌之後的這一輪歷史性上漲中,不僅僅是散户在瘋狂地加倉,機構尤其是對沖基金這些一般都被認為是“聰明錢”的資金,也在7月份之後不斷地通過槓桿的形式加倉買入。
2020年8月28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全球央行貨幣政策會議上稱,美聯儲希望通脹在一段時間內“平均”增長2%,允許通脹率“適度”高於2%。而這基本上就是向市場確認了美聯儲堅決不加息的貨幣政策傾向,同時也在市場上引發了美股“永遠漲”的預期。
但幾天之後的9月3日,美股卻開啓了暴跌。洪灝稱,他與市場共識恰恰相反,美聯儲極力維持的低利率政策,無視最近飆升的通脹預期,本身就是引爆市場波動率的誘因。“這次暴跌前,我們觀察到美股的飆升同時伴隨着市場隱含波動率VIX的飆升,最終導致了在美股創出歷史新高的同時,VIX也在這個對應的市場點位高度上達到了歷史性的高點,對應於2000年3月份的水平。很顯然,美股市場裏的期權交易發生了異常的情況。”
9月4日,洪灝分享了美股瘋狂期權交易“逼倉”做市商的情景:美國散户最近通過羅賓漢、citadel等交易平台大幅買入即將到期的看漲期權,這些期權往往在幾天內就到期。做市商賣出這些期權獲得收入之後,需要不斷地買入股票來對沖其賣出股票看漲期權的風險。
在期權交易中,買入看漲期權的投資者,若標的物價格上漲,其賬面浮盈。與之相對,賣出看漲期權的投資者,在標的物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其賬面浮虧。而這就是上述期權做市商為何要在賣出看漲期權後,又去現貨市場買入股票對沖風險的原因。
“然而,隨着股價的上漲,做市商就需要買入更多的股票對沖;隨着做市商買入的加碼,股價繼續飆升;散户接着買入更多的期權加槓桿賭市場繼續升,然後市場重複以上的步驟。這就是到了最後美國市場直線飆升的最重要的原因。”洪灝稱。
因此,對於美股9月3日這次暴跌,洪灝認為,槓桿、散户、嚴重一致的市場共識和高估值,都是一個最終導致市場暴跌的配方;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直接導致了市場參與者對於美股”永遠漲“的預期,但也最後引爆了這個通過期權交易製造的股價”永動機“。
暴跌之前,洪灝稱觀察到了美股市場一系列的量化奇觀,包括看跌期權比例達到了歷史最低;美國上市公司內部管理層逢高減持、但散户逢高買入;市場頭部股票的波動率相關性暴跌,顯示市場共識對於科技成長股的認識高度一致,足以引發市場暴跌;極端異常的FANG+毒牙個股成交量;美國股市和經濟基本面歷史性的割裂等等。“因此,暴跌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