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隨着全民健身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體育產業顯示出巨大市場潛力和強勁發展動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推動了冰雪經濟、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我國提前實現“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目標,為全球奧林匹克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十四五”規劃對體育事業、體育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接體育強國建設2035年目標,我國體育產業將迎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本期特邀4位專家深入研討。
經濟日報社編委、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院長 孫世芳
經濟日報記者 常理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效協同
主持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如何?
白宇飛(中國管理科學學會體育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商學院教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漸強的發展歷程。宏觀政策積極引導、市場主體主動探索、消費需求持續培育與激發,共同支撐了體育產業經濟效益日益增加與社會效益日趨擴大雙效協同發展的基本面,體育產業逐步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是總體規模不斷壯大。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體育產業實現總產出27372億元、增加值10735億元。與之相對,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的2008年,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1554.97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2008年至2020年間的平均增速高達17.5%。根據《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到2025年預計達到5萬億元。體育產業快速擴張是對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客觀反映,是收入分配改善和消費需求釋放的必然結果。加之體育消費高收入彈性的特徵,其發展明顯快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
二是結構體系漸趨完善。從宏觀視角來看,體育產業結構佈局顯著優化。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體育用品、服裝鞋帽製造的產業增加值佔比接近70%,2020年降至29.3%,而體育服務業總產出連續兩年超過前者。體育產業由傳統制造業拉動轉向更具現代產業特徵的服務業與製造業並行驅動,發展韌性增強。從微觀視角來看,多元化市場體系豐富和完善了體育產業發展內涵。
三是就業規模穩步增長。據相關統計數據,2008年全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規模為317.09萬人,2019年增長至505.1萬人。根據《“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發展目標,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超過800萬人。在體育製造業加速向服務業延伸實現產業升級的進程中,其較強的綜合帶動能力能夠有效吸納新增勞動力資源。
四是治理能力顯著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相繼出台,進一步明確了與體育產業相關的品牌賽事、特色小鎮、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等治理對象及內涵,尤其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了有利於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良好制度環境。
五是數字技術支撐作用有效發揮。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蓬勃發展,積極賦能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一方面,衞星直播技術、大數據算法與互聯網傳播渠道的結合有效提升了體育產業的供給能力。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突破了體育消費市場的刻板形態,智能體育發展突飛猛進,居家健身服務消費等新模式不斷湧現。
六是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凸顯。近年來,體育產業與醫療、文化、旅遊休閒等產業加速融合,體育產品與服務品質不斷提升。如與旅遊休閒的產業融合,憑藉產業資源的整合、互補與共享樹立“體育+旅遊”的全域化優勢,為未來體育產業消費升級提供了增長潛力和動能儲備。
政策引導推動全方位長足進步
主持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有哪些重要的產業政策,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鄭志強(集美大學體育學院教授):隨着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如何進一步強化體育產業要素保障,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熱情,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成為新時代體育產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與相關產業政策的扶持引導息息相關。2010年《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出台,首次從國家層面對體育產業進行規劃梳理並提出目標任務,強調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就體育健身市場、競賽和表演市場等6個方面提出任務要求,並提出投融資、税費政策等7方面具體措施。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體育產業首次被定位於拉動內需和經濟轉型升級的“特殊”產業,到2025年基本建立佈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2016年《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實現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等目標,體育產業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2019年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產業政策、優化產業佈局等10方面舉措,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不同時期產業政策重點有所不同,政策目標也隨之不斷量化、細化,但不變的是,一系列產業政策推動體育產業實現了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
一是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壯大。具體來看,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穩步提升,從2015年的1.71萬億元擴大到2020年的2.74萬億元,佔GDP比重在1%以上,總規模和增加值的增速均高於同期GDP增速。產業結構日益優化,2020年我國體育服務業增加值為7374億元,佔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8.7%,超過傳統體育用品製造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主引擎。市場活力不斷凸顯,2019年底全國體育產業法人單位28.9萬個,比2015年增加1.5倍。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2020年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2平方米,體育人口占比37.2%,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1330.4元,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40.1%、9.7%和43.7%。
二是特色體育產業獲得長足進步。“十三五”期間,冰雪運動、山地户外、水上運動等新興細分市場快速發展,極大豐富了原有產業結構,不同運動項目產業規劃出台,有效提升了項目的運營規範化、產業發展體系化和市場開發特色化。以冰雪運動為例,2022年1月國家體育總局發佈《“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統計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全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為3.46億人,冰雪運動參與率為24.56%,“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發展目標順利達成。冰雪產業初步形成了以健身休閒為主,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運動培訓、裝備製造和體育旅遊等業態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進一步點燃了全國人民對冰雪運動的熱情,必將推動冰雪運動邁向新高度。據測算,2020年我國冰雪產業、水上運動產業、山地户外運動產業、航空運動產業和馬拉松運動產業的規模分別達到6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2000億元和1200億元,這些新興產業成為激發社會活力和引導消費的新動能。
三是體育產業載體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十三五”期間,我國建成一批體育產業集羣式示範區和綜合性平台,國家體育產業基地達到298個,新增體育消費試點城市40個,培育國家級運動休閒特色小鎮試點項目96個,推出108條黃金週體育旅遊精品線路和30個國家體育旅遊精品賽事。這些示範性體育產業載體對於提升體育產業集聚發展水平和規模發展水平,實現體育提質增效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四是區域體育產業協同健康發展。體育產業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戰略,發揮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經濟圈等體育產業發展優勢,區域協同和產業佈局不斷強化。北京、天津和河北制定了《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等文件,將京津冀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作為重點示範項目,培育體育產業經濟帶和示範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通過《長三角體育一體化協作協議(2021—2025)》,明確了長三角體育全領域一體化的協作機制。廣東、香港、澳門將共同承辦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粵港澳大灣區首次作為一個整體承辦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迎來共同打造體育品牌賽事的大機遇。成都和重慶通過體育產業“六個一工程”建設(包括建立體育產業協作機制、共同創建全國體育旅遊示範區、成立成渝體育產業聯盟等)以及探討合作舉辦奧運會的可能性,使體育產業成為推動成渝地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新發展階段,我國體育產業面臨新的發展形勢。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必須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為我國劃分不同產業序列,完善體育產業政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邏輯起點。
產業結構優化目標和實施路徑
主持人:現階段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存在哪些問題亟待解決?未來體育產業結構優化目標與實施路徑有哪些?
王飛(哈爾濱體育學院體育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體育產業結構優化是構建體育產業新發展格局的引擎,實現結構優化需要雙管齊下:既要保證體育產業結構實現合理化目標,又要兼顧高級化發展方向。
“十三五”時期,我國體育產業結構逐漸多元化,產業鏈日益延伸,體育企業的專業化程度逐步加強,但亟須解決的問題也開始凸顯。問題一是主導性體育產業的聯動效應不明顯。體育產業結構劃分上,健身休閒業、競賽表演業是核心組成部分,對體育產業發展起主導性作用。但現實發展中,二者產業關聯效果並不突出,對體育產業整體發展的帶動性未顯著形成,特別是競賽表演業聯動力較薄弱,賽事數量不充足。問題二是冬夏體育資源的整體開發不均衡。從類別上看,目前夏季體育資源開發途徑多元化、服務類別豐富,而冬季體育資源開發形式單一,服務供給以冰雪場地使用、運動技能培訓及冰雪體育旅遊為主要方式,市場化配置效率不高。同時,冰雪體育消費黏性不強,冰雪體育產業結構未實現多元化。問題三是體育產業鏈的縱向整合不理想。體育產業鏈越長,資源配置越充分,專業化分工就越精細。但目前我國體育產業鏈整合能力不強,尤其是縱向整合弱化,各環節差距較大。體育產業作為附加值需求較高的第三產業,需要對產業鏈各環節進行有效整合。問題四是體育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國體育產業體系中,智能化體育裝備和設備的製造水平較低、現代化體育服務質量不高、創新性體育服務組成比例過低。特別是大數據、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賦能效果並不理想。
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目標,我國體育產業結構也要做出相應調整。一要切中短板,聯動性協調體育產業結構。應充分依託“全民健身戰略”與“全民健康戰略”的深度融合,增大健身休閒業在體育產業中的關聯作用。同時,重視競賽表演業升級,真正激發賽事產業的聯動能力。針對性提升體育培訓業和高端製造業的發展速度,協調其他體育產業發展同樣迫切。還需從不同角度審視體育產業結構,特別是平衡冬夏體育資源開發中的差距,抓住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機遇期,全面提升冰雪體育消費積極性,為冬夏季項目均衡發展提供有力的產業性支持。二要融合引導,多元化強韌體育產業結構。近年來,體育小鎮、體育服務綜合體及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都是強韌體育產業結構的重要內容,未來應進一步強化融合引導,加快“體育+”工程的實施效果,提升體育與健康服務及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全面促進體育消費的體制增容。另外,通過擴大體育服務及產品的消費類別,增強體育消費黏性防止產業鏈脆弱和斷裂,提升自我修復能力。三要引入創新,質量化拓展體育產業結構。通過生產要素創新,增強體育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激發科技、資本、人才及數據等關鍵性要素創新作用;通過消費機制創新,優化體育產業結構的分工佈局,提升體育產業鏈的關聯與融合能力;通過服務平台創新,保障體育產業結構的優化效果,增強政策的引導作用。
智能化現代化一體化趨勢明顯
主持人:隨着時代進步,體育與旅遊、養老等產業融合的新型業態不斷湧現。產業融合對未來體育產業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如何更進一步推動融合發展?
鄒新嫺(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國家體育總局全民健身計劃專家組成員):步入新時代的體育產業發生了深刻變化,產業融合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預計未來體育產業發展的“三化”趨勢更加明顯。
一是“智能化”縱深發展凸顯。隨着5G、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體育製造技術、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優化中的融合應用,“體育製造”向“體育智造”轉型不斷加快。隨着體育與旅遊、養老等產業融合程度加深,以體育促進健康、滿足娛樂與身心放鬆等多層次需求成為未來引領體育消費的重要抓手。從消費視角看,將形成集消費趨勢智能預測、消費場景智能感知、消費效果智能評估與反饋等為一體的智能消費模式;從供給側看,“體育智造”升級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體育產業智能技術、裝備、服務更加完善,助力體旅、體衞融合等產業融合發展的功能更加多元,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
二是“現代化”產業鏈條完善。一方面,體育產業內部鏈條不斷延伸。隨着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體育本體產業不斷變革,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不斷湧現,在有效提升消費者需求層次的同時,也改變了傳統體育產業部門的生產與服務方式,向信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另一方面,體育產業交叉業態頻繁發力。藉助不同產業的功能互補和延伸,形成了發展有序、層次分明、結構優化、特色凸顯的融合型體育產業新體系。
三是“一體化”發展戰略突出。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提出,我國區域一體化發展穩步推進。在產業融合背景下,體育產業通過不斷推進優質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也將迎來“一體化”發展新契機。《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規劃》《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2021—2025)》《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體育產業協作協議》等政策出台,凸顯了資源共享、產業聯動的重要意義。
推動體育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可以從3個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強常態化制度的引領功能。首先,要優化出台針對體育產業融合的專項政策。以資金、人才、土地等要素投入為重點,以全方位政策體系支持為核心,支撐“全體育”產業鏈發展。其次,要建立健全暢通的溝通聯絡機制。以體育產業融合涉及的部門為中心,以搭建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等為抓手,制定體育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再次,要打造區域體育產業融合示範項目。建立體育產業融合示範項目評選體系,樹立區域體育產業融合標杆,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體育產業融合品質整體升級。
另一方面,發揮多元化市場的導向作用。市場需求是體育產業融合的重要動力,消費需求、企業需求、資本需求等均推動着體育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因此,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至關重要。要通過吸引社會力量豐富體育產業融合的產品、服務,滿足現有多元化消費需求。同時,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依託資本引進和企業創新等,開發面向未來的融合產品和服務,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融合品牌,助力體育產業融合消費升級。
此外,要優化人才引育激勵機制。根據體育產業融合的需求制定一整套人才培育、引進、激勵與保障體系。要優化人才引育機制,依託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優勢,積極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完善激勵與保障機制。加大人才政策與配套服務的支持力度,建立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精準激勵機制,激發高端化人才在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幹事創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