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説,市場運行處於底部區域的時候,成交量極度萎靡,此時可看到以下五個指標。
(1)低價股的佔比。
這裏的低價股指的是絕對股價低於2元的股票。牛市會把低價股全部消滅,但是熊市會產生一批低價股。低價股的佔比是市場牛熊轉換的領先指標,熊市的時候,低價股的佔比會越來越大。不過,當這個比例開始下降時,市場就基本到了拐頭。
(2)跌破淨資產的股票數量。
在熊市的時候,跌破淨資產的股票數量會迅速上升。這個原理與低價股是一樣的。熊市的時候,市場認為上市公司的賬面淨資產會遭到很大的破壞,這些破壞要麼來自利潤表上的大幅虧損,要麼來自資產負債表上的鉅額減值。
上一輪熊市的時候,我看到過港股的中國龍工的PB跌到了0.2倍,股價不到1港元。中國建築也曾出現一樣的情況。雖然我們知道,對於這類公司而言,跌破淨資產只是暫時現象,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市場會修正。
(3)全市場的流動性。
判斷大底的一個標誌是,全市場的成交量是高點全市成交量的10%。還記得,2015年指數為5178點的時候,證券公司面對洶湧的交易,只能增加服務器來應對。那個時候全市場每天輕輕鬆鬆成交1萬多億元,後來到熊市只有區區1000多億元。不過,雖然我們知道市場已經冷淡,但是我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走出來。
(4)次新股的破發率。
大底的時候,次新股的估值和全市場的估值一樣低,如果有興趣你可以看看2008年上市的水晶光電和東方雨虹的表現。如果2008年太遠,不妨看看2019年的工業富聯和華大基因。火焰的中心和外圍温度幾乎一模一樣,次新股通殺。
(5)最大跌幅。
一個經驗數據是,在熊市的時候,跌幅較大的15只股票平均跌幅是高點的對摺再對摺,即要跌去75%。
有人問我如何熬過熊市。我的回答是:現金為王,然後在市場恐慌的時候買一些優質資產,之後一直拿着不動。我們或許能看到一個底部區域,但是底部會持續多久,沒有辦法判斷。找到好公司不容易,找到好價格更難。研究一個公司已經花費數月時間,等待一個好企業的股價跌至“合理”水平可能需要等待長達數年的時間;當一個好公司出現了好價格後,就淨買入。
2018年的雷很多,當時有四種公司不能碰。
第一種是有PPP項目的公司。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的公司要謹慎,我們認為PPP風險很高。比如,有的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70%,我相信實際的槓桿水平會遠遠高於我們看到的數字。
第二種是質押率過高的公司。2018年5月,我看公告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有一些上市公司公告質押股份已觸及平倉線,如果不能籌集到資金補倉的話,這部分質押的股票將會被質押機構強行平倉,那股價會跌得更兇。
第三種是大集團小公司。上市公司本身經營良好,但是控股股東集團公司面臨較嚴重的債務壓力,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可能會很大。
上面三種情況,其實可以總結為兩點:一個是上市公司的槓桿率高;另一個是控股股東槓桿率過高。
第四種是ST公司。殼價值現在越來越廉價,而且ST公司本身問題很多,能不碰儘量不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