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駛向快車道:12月產銷突破20萬輛 2020年產銷超130萬輛
圖片來源:本報圖片庫
文/本報記者 於大勇
2020年12月產銷雙雙超過20萬輛,再創歷史新高;全年產銷雙雙突破130萬輛。通過多年來對新能源汽車整個產業鏈的培育,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政府部門也將繼續加碼,採取措施進一步助推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
產銷創歷史新高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產銷雙雙超過20萬輛,再創歷史新高,分別達到23.5萬輛和24.8萬輛,環比分別增長17.3%和22.0%,同比分別增長55.7%和49.5%。
“從乘聯會的零售數據看,2020年12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達到20.6萬輛,相對於2019年12月份走勢大幅提升,體現了新能源乘用車具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説。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為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在新能源汽車主要品種中,與2019年相比,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均呈增長。
“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速較2019年雙雙實現了由負轉正。”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通過多年來對新能源汽車整個產業鏈的培育,各個環節逐步成熟,豐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不斷滿足市場需求,使用環境也在逐步優化和改進。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這也直接推動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創歷史新高。
崔東樹介紹,2020年我國車市呈現“V型”反轉態勢,其中新能源汽車呈現前低後高走勢。“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上半年增速為負43.0%,下半年增速為72.0%。這既有基數因素,也有新能源汽車新動能積蓄的過程。”
未來市場機會
“由於春節因素,2021年1月份有20個工作日,較2020年同期增加3個工作日,疊加2020年1月份受疫情影響產生的低基數,因此2021年1月汽車大幅增長是必然的結果。”在崔東樹看來,與車市走勢整體向好一致,新能源汽車喜迎“開門紅”已成定局。同時,有車家庭的第二輛汽車消費將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未來重要的市場機會。
“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新動能已然體現,即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高端車型和以宏光MINI為代表的微型電動車成為拉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的核心力量。兩者的核心都是加速降低成本,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這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推動因素。”崔東樹認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主要機會還是有車家庭的第二輛汽車消費。
“目前,銷量較高的私人用途A00級電動汽車,與過去共享領域使用的A00級電動汽車存在本質上的差異。過去,A00級電動汽車很多是作為分時租賃等場景運用在大城市共享用車領域。而目前A00級電動汽車主要是作為私人的第二輛代步用車輛使用。”在崔東樹看來,市場定位變化之後,A00級電動汽車也挖掘了更大的私人代步出行市場。
除了A00級乘用車市場,電動汽車在B級車市場的前景也同樣被看好。崔東樹表示,B級電動汽車已成為限購限行城市家庭第二輛車的重要選擇。其原因在於疫情之下的家庭出行條件進一步的強化。“在限購限行城市,電動汽車的優勢相對比較明顯,即不限牌照、不限行。這就使得這些家庭購買第二輛汽車時會優先選擇電動汽車”。
“由於部分家庭的消費檔次相對較高,在購買第二輛汽車時選擇電動汽車既可以展示環保意識,同時也可以彰顯與眾不同的個性。因此,B級電動汽車將會獲得比較好的發展機遇。”崔東樹説。
五方面發力
伴隨市場接受度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愈發被看好。同時,作為主管部門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同樣在發力。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工信部將從實施強鏈補鏈行動、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等5個方面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0年,我國經受住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推動汽車產業逆勢而上,在規模和質量上都交出了亮麗的答卷,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大幅度增長。同時,基於全新純電驅動平台設計的車型成為主流。”該負責人説,“展望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是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如何優化產業佈局、更好保持供應鏈暢通,成為全行業必須回答的關鍵問題。”
該負責人表示,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與相關部門一道,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強統籌,綜合施策,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以技術強、產業強、設施強引領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進程,重點做好實施強鏈補鏈行動、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深化高水平開放合作等五個方面工作。
據介紹,實施強鏈補鏈行動,主要是編制行動方案,從供需兩端發力,貫通技術攻關、平台支撐、示範應用等3個環節,優化使用環境,推動品牌向上,全面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方面,主要是圍繞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要求,研究制定汽車產業實施技術路線圖,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序開放代工生產。同時,還要用好市場規則,推動提升產業集中度,避免低效重複建設。(編輯: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