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派”私募年內首尾相差150%!長期業績卻炸了

  “公募派”年內業績首尾相差150%

  長期業績整體表現更為出眾

  今年A股呈現極致的結構化行情,市場風格的快速切換導致今年不同風格的私募業績出現較大分化,數據顯示,“公募派”年內業績首尾相差超150%。分析人士指出,這主要與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與市場環境是否匹配有關。拉長時間來看,有公募背景的基金經理長期業績相對穩健,表現更為出眾。

  臨近年末,在跨年行情的驅動下,不少受訪者表示其中不乏諸多結構性機會,未來將重點佈局消費、醫藥、新能源等板塊。

  “公募派”年內業績首尾相差150%

  長期業績表現更為出眾

  根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來有業績記錄的2543位股票策略基金經理整體收益為11.72%,其中200位公募背景的基金經理年內收益為11.02%。拉長時間來看,近三年股票策略基金經理整體收益為98.30%,其中公募背景的基金經理整體收益為113.93%;近五年股票策略基金經理整體收益為94.46%,其中125位公募背景基金經理整體收益為108.55%。由此可見,短期來看,公募基金經理業績優勢體現不出來,但中長期來看,無論是整體收益還是正收益基金經理佔比,公募派都表現不錯。

  金斧子證券項目總監表示,數據表明,公募派基金經理在行業內中長期業績較好,業績佼佼者佔比較大。不過,公奔私基金經理脱離了原有的投研支撐之後,創辦私募對絕對收益的考核也給他們帶來了新的考驗,需要不斷學習與打磨,才能保持業績的持續性。

  與此同時,在投資風格上,具有公募基金從業背景的私募基金經理普遍擁有諸多特質。上述總監稱,公募出身的基金經理作為典型的學院派管理人,具備較成熟的投研框架,作為正規軍出身,大部分公募派基金經理以基本面研究為核心導向,交易紀律比較嚴明,擁有相對完善的風控體系,策略容量也較大。

  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姚旭升分析認為,公募奔私的基金經理主要運用的還是主觀多頭策略,他們在公募積累了管理大資金的經驗,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投研體系,投資風格則是以價值投資和價值成長為主。長期業績表現都可圈可點,許多老牌百億級私募,都是公奔私基金經理創立的。

  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謝詩琦指出,由於股票型公募基金有最低倉位的限制,所以公募出身的基金經理相對更習慣保持一定底倉,所以他們通常換手率較低,持股週期較長,適合趨勢性或結構性的牛市市場。

  好買研究部副總監施丹鋒認為,一般情況下,公募的基金經理享有信息優勢,較為擅長做行業景氣度投資。長期業績方面,分化也比較大,每一種投資方法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能力與策略匹配容易獲得比較好的投資結果,不能一概而論。

  不過,由於今年市場震盪加劇,結構性行情不斷上演,私募基金經理的業績收益分化明顯。數據顯示,今年來有業績記錄的“公募派”基金經理的整體業績首尾相差超150%。其中,國盈資本總經理楊毅、聚鳴投資副總經理王文祥所管理的產品整體收益年內實現翻倍。此外也有部分公募背景的基金經理未能適應今年的市場行情,業績表現差強人意。

  謝詩琦指出,由於今年市場震盪,不同管理人的業績表現分化,重點佈局在偏高景氣度、高成長的新能源、軍工等板塊的管理人如盤京投資、聚鳴投資表現優秀,而偏消費的基金則表現相對平淡一些,這也跟管理人的風格有關。

  金斧子證券項目總監分析認為,“公奔私”基金經理今年業績的差異較大,其中“價值派”基金經理的業績遭遇較大波動與調整,一部分價值投資基金在今年錄得負收益。“成長派”基金經理對今年的行情較為適應,整體表現較為出色。市場風格的切換導致今年不同風格的私募業績出現較大分化。

  該項目總監強調,市場的波動是常態,不難發現不同風格和策略的管理人在歷史上表現各異,建議以較長的時間維度去評估與考量私募基金,而私募管理人既要對投資策略與風格進行堅守,也要不斷提高投研能力與認知,從而更好地穿越週期獲取優秀的長期收益。

  姚旭升表示,每位基金經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面對頻繁的板塊輪動,能更好適應當下市場風格的基金經理業績表現肯定更加突出,作為投資人可以通過配置多種賽道,從容地應對複雜的市場變化。

  施丹鋒同樣認為,分化大是比較正常的,這與基金經理本人在私募期間的投資風格與市場環境是否匹配有直接的關係。

  跨年行情下不乏結構性機會

  重點佈局消費、醫藥、新能源等板塊

  回顧今年的市場行情與投資操作,華夏未來資本表示,“今年以來,有效的資產配置和高質量成長股策略使得我們的基金產品體現出了低波動、良好回報的投資表現。”

  華夏未來資本分析稱,今年A股市場春節前將“白馬抱團”行情演繹至極致,個股“二八分化”明顯。在春節前判斷因疫情帶來的過度流動性和經濟短暫加速回升支撐的“抱團”行情已臨近尾聲,同時全球放水將推動大宗品領域價格趨勢反轉而形成資金分流,因此使用對沖工具降低權益淨倉位,同時組合內持倉結構也轉向防禦,有效迴避了春節後的市場調整。二季度開始市場風格出現轉換,消費、互聯網、醫藥等前兩年超額收益明顯的機構抱團股在政策打壓和持倉擁擠的雙重壓力下持續調整,而新能源、週期股在“碳中和”的大政策環境下先後啓動,市場風格轉換,市值結構下沉。市場經歷快速回落後,自二季度逐步提升股票多頭倉位,重點持倉以新能源車、光伏產業鏈和軍工等先進製造業為主,直至三季度開始增加配置基本面增長確定,估值已經回落至較低位置的高端消費、互聯網、醫藥等行業的個股。

  而老牌私募機構清和泉資本將2021年度策略定調為“金融收縮格局下的景氣長賽道”。其認為,今年的市場整體波動非常大,呈現出極端分化,只有景氣度足夠高或者有業績上漲空間的公司才能消化它的估值。今年下半年以來,政策因素對市場的影響進一步放大,導致整個市場行情的輪動和波動振幅都非常大,對行業的投資邏輯短期內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通過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把握住“景氣度”和“政策”這兩個關鍵詞,依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

  “今年的投資整體還是聚焦於我們研究清楚的、看好的一些優質公司,主要是消費和先進製造。雖然消費今年遭遇調整,不過我們在年初估值較高的階段,調整了一些品種,同時佈局了一些港股的便宜公司,所以整體表現我們自己還算滿意。”易同投資合夥人朱龍洋表示。

  睿億投資研究總監熊林稱,今年市場整體比較震盪,投資上一方面通過降倉位迴避市場系統性下跌,另一方面等到系統性下跌告一段落後,積極把握新能源、高端製造等行業中的結構性機會,整體今年表現跑贏市場和同行。

  據瞭解,寬泉是在今年6月18日剛通過管理人備案,並在8月份成立了第一支產品,截至目前收益相對可觀。“最讓我欣慰的是策略對回撤控制的效果,在這段時間一直保持着持續穩定的正收益。”寬泉私募創始人劉大元説道。

  時至年底,不少受訪者表示跨年行情下不乏諸多結構性機會,展望未來,將重點佈局消費、醫藥、硬科技、新能源等板塊。

  華夏未來資本稱,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宏觀政策導向日趨積極,跨年行情不乏結構性機看好中下游行業的“困境反轉”投資機會,包括食品飲料、TMT、醫藥等,以及互聯網、教育等領域的劫後重生。與此同時,“雙碳”帶來的新能源革命保持長期重點關注,新能源車、光伏、風電、儲能等領域投資機會層出不窮。

  劉大元指出,臨近年底投資需要考慮以下三方面,首先,在低估值的板塊中尋找機會,比如大金融板塊估值水平處於歷史較低的位置。其次,在高成長的賽道中,挖掘能夠保持較高估值且與硬科技、新能源與碳減排相關的行業與板塊。最後,傳統的消費和醫藥領域,在經濟內循環的背景下一定是有機會的。經濟的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的增長過程中,長期看還是要珍惜真正的成長賽道,比如説消費、醫藥、半導體、新能源與高端製造,在這些行業當中代表經濟轉型與新經濟、新基建投資相關的都會呈現出增長態勢。

  清和泉資本認為,未來半年或者一年的市場成長行情是主導,但是階段性會有均衡,投資機會慢慢增多。非常看好景氣能夠持續的板塊比如硬科技,同時穩健成長的消費、服務板塊未來的投資機會也會越來越多。此外,港股偏互聯網服務類的公司也是有一定投資機會的。

  “當前市場整體預計仍然會以震盪為主,很難有系統性趨勢上漲的機會,也很難有系統性熊市的風險。”熊林表示,在這樣的震盪市環境中,更多地是要進行自下而上的個股選擇,積極把握結構性機會。選股思路仍然聚焦於,一是高景氣賽道中具備估值性價比的成長股;二是受益於國家穩增長,行業可能迎來反轉的低位公司;三是具備穩定成長且估值合理的消費公司。

  朱龍洋稱,整體來看,市場沒有特別大的系統性風險,所以還是保持一直以來的較高倉位運作,自下而上地尋找預期回報好的個股。從方向上,長期看好消費領域的機會,聚焦更好、更新、更省、更中國等幾個方向,在先進製造領域積極尋找能夠成為全球冠軍的企業。

  不過,駿偉資本董事長徐煒哲預計,明年的風格會有一個切換,市場會回到價值為主的風格,駿偉資本會加大對消費、醫藥、科技等核心資產的配置。

  今年公募大佬紛紛“奔私”

  背後是什麼原因?

  今年“公奔私”再掀高潮,盧安平、謝軍、沙駸等不少公募高管、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奔私”,引發市場關注。私募行業的發展壯大、結構性牛市行情、居民財富向權益類資產轉移等這波“公奔私”潮的背景,同時私募做投資更加靈活、做絕對收益、激勵回報更高、能夠創立一番事業等,是不少基金經理想要“奔私”的原因,以往公募基金經理“前輩”也給他們提供了好的示範,做得好的私募規模和號召力可以比肩公募。

  記者發現,當前除了自己創業,也有公募基金經理出來選擇加盟成熟的私募機構。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公奔私”潮能夠延續,公募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和規範對私募行業有諸多積極影響。

  今年“公奔私”潮呈現新特點

  權益大時代、結構性行情等助推

  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今年鵬揚基金原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盧安平,備案了海南容光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廣發基金原債券投資部總經理謝軍,創立了秋水長天私募基金管理(廣東)有限公司;招商基金原副總經理沙駸加盟了上海容棠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博時基金原基金經理韓茂華和南方基金原基金經理蔡望鵬一起創立了海南海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紅土創新基金原副總經理程志田,也備案了巨量均衡私募證券基金管理(珠海)有限公司。

  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姚旭升表示,歷史上有三波“公奔私”潮,分別是2007年、2009-2010年、2014-2015年,剛好都和幾輪牛市的時間節點相吻合。而今年的“公奔私”潮,主要來源於這幾年高淨值客户對私募基金越來越高的認可度和投資需求,根據協會數據,目前私募續存規模達到19.69萬億,比去年增長了3.7萬億,行業高速發展的趨勢,正在不斷吸引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參與到私募中來。

  姚旭升進一步解釋,明星基金經理在公募積累了投資經驗和資源,選擇離開創辦私募,有多方面綜合因素:第一,私募操作靈活限制少,方便基金經理執行自己的投資理念,也更容易抓住市場機會;第二,對於績優的基金經理,私募的業績報酬比較可觀;第三,成立自己的私募公司,是基金經理實現自我價值的主要途徑之一。

  好買研究部副總監施丹鋒認為,歷史上每一波全面牛市或結構性牛市行情都會迎來一波“奔私”潮。“公而優則私”,公募期間的優秀業績是基金經理們“奔私”的底氣,也是在私募期間得以順利募資的名片。“爭取更高的個人收入、為了證明自己的投資能力、擺脱過多的投資限制、保持獨特的投資風格等是老生常談的‘公奔私’原因。此外,現在的環境和過去有了較大不同,在非標轉標、房住不炒的背景下,不少基金經理認為居民財富搬家是一個長期趨勢,投身私募也是基於對行業未來長足發展的樂觀態度。”

  施丹鋒也指出,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加盟現有私募者眾。以往“奔私”對基金經理的要求較高,既要有投資能力,也要有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但是這一輪“公奔私”的基金經理,不必然獨擋一面,加盟現有規模已經發展到一定量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私募平台的人不在少數。“對他們而言,可以不必從零起步,藉助私募品牌募資、共享研究平台,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對私募來説,有水平的基金經理加盟也能壯大投研實力,也有助於達成‘3+3’投顧資質的要求。”

  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謝詩琦稱,隨着私募行業的發展,疊加過去兩年的牛市,明星基金經理、公募高管選擇成立自己的私募公司,一是積累了優秀的歷史業績,二是看好未來權益類的大機會,三是公募由於歷史和體制等原因很難對人才有效激勵,難以形成穩定的團隊和投資文化,“奔私”之後基金經理可以更好踐行自己的投資理念。“從2007年起,趙軍、肖華等明星基金經理進軍私募陣營,隨後2012年、2014-2015年的牛市也有王亞偉、邱國鷺等陸續‘奔私’。一般來説牛市中容易出現‘公奔私’,並且隨着近年來權益類資金的擴容,市場環境也比較積極。”

  睿億投資研究總監熊林分析,一是居民財富從房產轉向權益類資產的需求大幅上升,高淨值客户的財富管理需求爆發式增長,財富管理行業保持高增長;二是公募的收入模式是固定管理費,而私募行業是“固定管理+業績提成”模式,因而對於基金經理來説,如果能夠持續穩定地獲得超額收益,業績提成所帶來的薪酬回報會大大超過公募的收入;三是私募是更容易打造自身IP和投資風格標籤的歸宿,在公募面臨排名壓力,投資策略和思路上更多會往相對收益去考量,而在私募行業,基金經理可以淡化外界對自身的影響,更容易聚焦自身的投資思路。

  “公奔私”背後基金經理的初衷:

  實踐投資理念、打造一番事業、做絕對收益

  不少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經理,也向記者吐露了自己當初“奔私”的初衷,他們對“公奔私”這件事有不同的感悟。

  “做私募主要為了能夠按照自己想法做投資,打造一番事業。這是人才正常的流動,有能力、有想法的基金經理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投資,獲得的經濟回報也會更大。”駿偉資本董事長徐煒哲説。

  熊林表示,投資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業,而且積累的時間越長,所沉澱的經驗和知識對投資能力的提升越有幫助,因而選擇儘早踏入私募行業。“我在券商研究所和公募平台經過七八年的鍛鍊後,研究框架和投資體系已搭建完成,對於每年獲取穩定回報也有一定自信,相比於公募的相對收益排名機制,我更喜歡做絕對收益,做私募也更能踐行自己的投資理念和策略,出於長期考量選擇去私募做投資。”

  易同投資合夥人朱龍洋坦言,公募的考核機制更多是相對排名,賽馬機制,這個對投資經理來説壓力比較大,容易動作變形,也不利於很多長期想法的實踐。“我覺得私募基金的吸引力在於:第一,考核機制更傾向於絕對收益,更容易實踐一些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第二,激勵機制上私募會更充分,成立私募公司創業,既是投資經理又是股東,激勵會更充分。”

  華夏未來資本認為,基金賺錢怎樣才能帶動投資者也賺錢,做好收益的同時,控制好波動也非常重要,這樣才能避免投資者頻繁追漲殺跌,更大程度地去幫投資者賺錢。“我們當初的願望就是去打造一批降低波動、控好回撤、讓投資者更拿得住的基金,從而改善投資人持有體驗,幫助其穿越牛熊,真正分享到基金的長期理想回報。成立私募有更大的空間去貫徹這一想法。”

  寬泉私募創始人劉大元告訴記者,他在2000年進入公募行業,從業20餘年,在不同崗位、從各種視角體驗和見證中國證券市場和資管行業的發展,強烈感受到市場微觀結構,即技術、規則、信息、市場參與者和金融工具對市場質量和效率的巨大影響,而新技術深刻且快速的改變着這五個要素。“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渴望,去創立一傢俬募基金,更專注實踐我們的投資方法。”

  清和泉資本總結,頭部私募無論是在募資端還是投資端均已有一席之地,其規模和市場號召力也在加強,包括對人才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比肩公募。而私募更為長期視角的資金來源、投資目標,均是不少公募基金經理所追求的。“通過私募這項事業實現個人和行業價值,已有不少成功前輩,有了榜樣的力量和可見的成功路徑,無論是公募還是其他金融從業者,對於做好這份事業都有一定的參考和信心。”

  看好“公奔私”潮延續

  公募基金經理給私募行業注入積極力量

  不少業內人士看好未來“公奔私”潮的延續,朱龍洋稱,“公奔私”肯定會是常態,因為公募和私募的平台價值對投資經理來説各有長短,取決於投資經理的個人偏好,“公奔私”已經不是新鮮事,也存在私募重新做公募的。公募基金的監管環境更加嚴格和規範,風控體系會更完善,也可以讓私募行業的投資方法更多元。

  劉大元表示,公募背景自然會將公募行業的一系列管理規範和流程帶到私募行業,“一些知名的基金經理投身私募也極大的提升了私募基金的社會認知度。”

  華夏未來資本認為,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經理大都延續了在公募時形成的投資方法,更多從基本面、投資價值出發,更多考慮中長期,這有利於價值發現,也有利於市場的穩定和發展。清和泉資本也説,公募基金確實給私募注入了成熟的投資理念、紮實的研究能力、嚴格的風控合規制度等,對於私募行業的規範發展非常有利。

  熊林認為,私人財富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私募和公募行業的機制差異,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基金經理進入私募行業。“公募出身的基金經理給私募行業帶來變化:一是當前私募行業有上萬家公司,整體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由於公募現有的機制更加市場化、規範化,公募出身的基金經理‘奔私’後大都也會沿用公募的投研、風控體制,因而整體有利於私募行業往更加規範化的方向發展;二是加劇行業的馬太效應,尤其這幾年規模越大的私募基金由於在投研團隊、市場渠道等方面優勢明顯,因而規模增長更快,而小的私募則很多被邊緣化並退出市場,明星公募基金經理的加入,會加劇這個趨勢。”

  奔私兩大難:基金經理要學會運營

  公司、研究資源比不上公募

  “奔私”已經成為不少績優基金經理的選擇。然而,投資做的好並不等同於能做好私募。不少“奔私”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奔私”後投研資源比不上公募,在此背景下要從公募時期的追求相對收益到追求絕對收益,難度不小;而更難的是,“奔私”後意味着要運營一個公司,這對不少基金經理是個不小的挑戰。

  “奔私”兩大挑戰:公司的運營

  研究資源不足

  敢於“奔私”的基金經理往往有着優秀的業績背景,並且投資體系和理念也更完善。但是公募的平台通常也提供了非常完備的投研的資源,“奔私”後,這些基金經理面臨的第一個大難題,便是投研資源的不足。

  睿億投資研究總監熊林表示,“公奔私”的基金經理通常面臨的挑戰就在於私募平台的研究資源不如公募。在公募基金,外部券商研究所的路演會非常豐富和及時,內部研究團隊的配置也很完整,而且研究員通常也是經驗豐富的成熟選手,同時上市公司也會經常進行反路演,因而公募平台上,基金經理的研究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到了私募之後,這幾條都會大打折扣,對於過往那些過度依賴這些平台資源的基金經理會帶來一定的挑戰。

  華夏未來資本認為,“公奔私”的基金經理,都在公募基金得到了很長時間的鍛鍊,也有了相對成熟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但要想繼續獲得可持續的收益,需要一個穩定的團隊,要培養出一個理念相近、高效的研究隊伍,這樣才能更好地分工合作,持續不斷的有好的產出。

  易同投資合夥人朱龍洋指出,私募一開始投研平台不如公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形成投研優勢。寬泉私募創始人劉大元也表示,最大的挑戰是相比公募平台優秀人才的獲得難度變得非常大。

  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姚旭升分析,“公奔私”基金經理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選擇離開原有的平台,許多資源和團隊是無法全部帶走的。想要重新搭建整個團隊,前期大量工作只能依靠基金經理獨立去完成,對基金經理的綜合能力是極大的考驗。私募基金靠業績説話,行業競爭十分激烈,業績不好的公司很容易被市場和客户拋棄。

  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謝詩琦指出,確實一部分基金經理在奔私之後漂移自己的投資風格,或者是由於投研支持力度不足導致業績低迷。但是,熊林進一步指出,這些挑戰也反過來會激勵私募投資經理的成長,他們需要更加聚焦自身長期投資能力的提升,更加聚焦自身所熟悉的行業和公司,也更加充分利用內部研究團隊的成果轉化。這也是私募投資經理建立長期投資能力的必修課。

  此外,“奔私”不僅意味單幹做投資,還意味着要運營一家創業公司。而這對於基金經理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朱龍洋直言,私募創業需要面對的除了做好投資,還有公司運營管理,市場開拓,多了很多創業者需要面對的事,需要合作伙伴或者自己額外投入精力。

  清和泉資本也認為,“奔私”第一個挑戰便是基金經理創業的挑戰,因為除了做好投資的前提下還需要更為全方位的考量和架構搭建,這是所有“有技能”的創業者都會面臨的問題,即本專業之外的管理能力;第二個挑戰則是業績挑戰,作為5000點成立的清和泉資本,對這一點還是比較有體會,尤其是成立初期所面臨的市場環境還是比較煎熬的,控制好風險是非常關鍵的,風控是生命線。第三是明確自身的定位,做自己能力圈範圍的事,這將有利於公司深耕擅長的領域、長久發展,也有利於識別到理念一致的客户,實現投資收益兑現到投資者手中。

  駿偉資本董事長徐煒哲認為,以前主要做好研究和投資,現在需要方方面面都要投入精力,比如市場,營銷等等方面。華夏未來資本表示,原來在公募的時候,基金經理多半隻是配合市場部營銷,這方面大都不擅長。

  從相對收益到絕對收益

  私募更加追求確定性

  那麼,“奔私”後投資理念最大的不同在那裏?基金經理紛紛表示,從追求相對收益到追求絕對收益。這也是大多數基金經理選擇奔私的原因,即能摒棄相對排名所需要追逐的短期目標,更能長期實踐自己的投資理念,追求持續的業績,絕對的收益。

  熊林認為他最大的變化就是要從相對收益思維轉變為絕對收益思維,管理私募產品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能力圈中能夠把握住的機會,不用過多關注市場熱點機會是否有抓住。因而絕對收益思路佔比會更重,抓住能力圈範圍的確定性機會,提高投資判斷的確定性。另外在投資策略上,需要考量自上而下的系統性風險和機會,因而不會像公募產品一直維持高倉位的配置思路,在系統性風險來臨是會選擇降倉迴避,而在市場有系統性機會時保持高倉位配置,在震盪市中更多依賴自下而上的研究積極把握個股機會。同時在個股集中度上,不同公募基金分散持倉的模式,私募產品持股集中度上可能相對集中、適度分散,對於確定性高的標的會持股相對更集中、更聚焦。這是因為私募平台研究資源通常不如公募,個人的研究精力和能力畢竟有限,沒必要做到所有的機會面面俱到,抓住能力圈中確定性高的機會對於個人來説是一個可行且穩妥的方法。

  清和泉資本表示,從公募轉做私募以後,單從投資角度來説,摒棄了相對排名所需要追逐的短期目標,可以按照既定的選股體系和標準去執行,而不需要考慮更多偏相對收益的角度。落實到策略的轉變,第一,在公募時期更加關注成長,而現在更為注重成長的可持續性和確定性;第二,對個股的質地要求更嚴格,比如説以ROE這個關鍵指標為例,其希望追求組合平均ROE保持在15%以上,對於買入個股的視角也更長期。

  華夏未來資本認為,私募追求絕對回報,淡化相對收益。投資策略上首先積極通過資產配置和對沖工具降低組合波動;其次更加註重長期的潛在回報空間,擺脱短期排名的束縛,根據投資標的潛在回報率更加主動地調整頭寸。

  劉大元認為,私募基金的投資人對投資目標有更具體的要求,投資策略和方法要更加講究紀律和定力。

  當然也有不少是從公募專户“奔私”,投資理念可以算是無縫鏈接。朱龍洋告訴記者,其原來在公募不僅管過公募產品,也管過年金專户產品,年金專户產品類似私募基金產品,強調絕對收益,強調波動和回撤可控,所以他過去的策略一直還是有效的,就是追求中低波動下的較高收益。

  因而,雖然面臨重重挑戰,但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投資理念,“奔私”對於不少公募基金經理而言,還是非常有吸引力地。好買研究部副總監施丹鋒認為,“奔私”在未來仍然會發生,一如既往。而由於公募的組織架構、投研決策機制、風控合規都相對更加完善,公募出身的基金經理也會將這些成熟的體系、機制帶到私募,有利於私募行業的規範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809 字。

轉載請註明: “公募派”私募年內首尾相差150%!長期業績卻炸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