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控股財報前瞻:業績底即將確定,稀缺資產優勢或將持續兑現
8月17日,騰訊控股即將披露2022年最新財報。在16日據媒體報道,騰訊將在今年內全部或部分出售其持有的17%的美團股權(約240億美元),出售計劃將視市場情況而定(鏈接)。美團股價隨之下跌9%,該媒體消息尚未經過證實。
這則消息的出台使得許多投資者對於騰訊控股的價值產生了質疑,究竟騰訊未來會以哪種方式重回巔峯?互聯網概念股還值得關注嗎?本文將重點解析。
退出投資成熟期公司是正常操作,稀缺資產優勢或將持續兑現
考慮到騰訊所持有的美團股權比例較大,招商證券認為騰訊有可能以派發特別股票股息的形式減持,這與先前減持京東的方式一致。另外,引入其他戰略投資者也是有可能的,但同時我們認為直接在公開市場上出售的可能性較低。騰訊目前所持有的美團的股權價值約佔騰訊當前市值的6%。
參考京東與騰訊的為期三年的戰略合作協議得以續簽,這對於美團而言或也將會是類似的安排,這有助於減輕市場對於美團基本面受到負面影響的擔憂。基於QuestMobile數據,2022年5月美團約83%的流量來自於其主APP,約34%的流量來自於微信小程序,這些數據與京東類似。此外,騰訊於3月底派發了其持有的15%的京東股權的股息,隨後其股東Nasper出售了其所獲得的約37億美元的京東股權,這些減持行為總體而言對於京東二季度的股價表現影響不大。
從騰訊多個業務發展來看,2022年上半年或為其業績底。
增值服務Q2階段性承壓,遊戲產品和優質劇綜儲備豐富,預計H2壓力有所緩解。信達證券預計公司22Q2遊戲業務收入424億,同比下降1.5%,整體手遊收入(包括社交網絡收入)400億,同比下降2%; PC遊戲收入108億,同比下降1.5%。由於公司目前尚無頭部產品上線,且受未成年人防沉迷政策和宏觀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國內外遊戲消費意願不高,Q2業績承壓。預計22H2的發展壓力相對較小,後續的產品也有充足的儲備。
預計第二季度廣告業務將築底,下半年有較大概率修復。信達證券預計22Q2廣告收入162億,同比下降29.1%,其中媒體廣告收入21億,同比下降35%,社交廣告收入140億,同比下降28.0%。疫情反覆導致四、五月份廣告業務壓力較大,6月雖有所回暖,但廣告客户如奢侈品及美妝類則相對謹慎。
短期內 FBS業務增速放緩,長期空間較大,核心關注利潤率改善。信達證券預計其 FBS業務在22Q2的收入為444億元,同比增長6%。Q2國內疫情仍有反覆,線上和線下消費都受到限制,支付業務受到影響,長期來看,數字支付的應用領域還在擴大,隨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來有望保持健康增長。雲和企業服務,部分Q2訂單延遲,短期收入增長承壓,降本增效仍是公司核心戰略,長期利潤率料得以提升。
內測信息流廣告上線,視頻號商業化進程加快。7月18日,視頻號宣佈首次接入信息流廣告;7月21日,視頻小店正式上線,支持商家在視頻場景中開設店鋪。信息流廣告的內測,將進一步完善視頻廣告的商業模式,根據視燈研究院的數據,到2021年, DAU將達到5億,同比增長79%,人均使用時長超過35分鐘,同比增長84%,預計到2022年 DAU有望達到6億。流量增長迅速,通過優化推送算法實現精準投放,視頻號商業化的空間可期。
消費互聯網效率為王,出海及企業互聯網奠定長期發展機遇
據遊戲工委統計,今年1H22中國遊戲市場營收同比下滑1.8%至1,478億元,主要原因是版號發行暫停及未成年人保護監管影響持續。展望2H22,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對中國收入基數的影響較上年有所緩解,且自4月起遊戲版號恢復發放,預計遊戲行業增長或將逐步恢復,國內遊戲行業的精品化趨勢或將延續,海外市場仍是中國遊戲廠商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1H22主要互聯網廣告平台1Q22營收同比下滑9%,短視頻和直效廣告表現相對同業更具韌性。隨着行業基數的重新調整和宏觀修復,主要廣告平台收入或將逐步恢復到2H22。
互聯網板塊進入新階段,監管環境更加全面,用户滲透率更高,人均消費增速更低。目前互聯網板塊非 GAAP2022年彭博預期 PE為18.8倍(22年8月12日),主要互聯網企業2023-2024預期淨利 CAGR22.1%,進一步的估值修復或依賴於盈利增長進一步加速、監管不確定性進一步降低、及中美審計進一步合作等催化因素。
國內消費互聯網業務已進入成熟期,雖然部分用户仍有進一步增長空間,但整體用户滲透率已達高位,用户使用時長漸趨穩定,平台間用户留存的競爭正變得更加激烈,具備較高運營效率及較強用户心智的平台或將具備競爭優勢。從長遠來看,產業互聯網技術發展或將打開增長空間,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或將帶來雲計算發展的機會,而無人駕駛領域得益於其獨特的社會效益,也具有長期投資價值。藉由供應鏈與技術比較優勢,尋求海外擴張機會,亦可助網路企業長期營收與淨利成長。
華泰證券看好:1)盈利增長可預期性較強的公司,如拼多多;2)未來疫情緩解後業績恢復可預期性較強的公司,如美團;3)估值不貴,有長期增長驅動力,業績有望環比改善的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