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煤塌陷地的“蝶變”

文\邵彩霞 劉春雨

在位於山東省濟寧市的鄒城太平國家濕地公園“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基地,工作人員正划着小船採收珍珠蚌。一眼望去,整個基地,波光粼粼,水美蚌肥,工作人員臉上洋溢着豐收喜悦。

很難想象,幾年前“髒亂差黑”的採煤塌陷地,竟養出了“閃亮珍珠”,往日的“大地傷疤”,如今成為生態寶庫。同樣正在發生蝶變的採煤塌陷地,在濟寧還有上百處。

濟寧以孔孟之鄉、運河之都聞名於世,可遍佈全市的57座煤礦,長期掠奪式開採讓濟寧頗為“受傷”,留下了多達76萬餘畝的採煤塌陷地。

進入“後煤礦時代”,濟寧痛定思痛,下決心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2018年出爐《濟寧市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總體規劃》,把採煤塌陷地治理作為一項重點任務、重要抓手。2019年制定《濟寧市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實施方案(2019-2021年)》,推動生態修復向縱深發展。

為了監督檢查綜合治理推進情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2020年8月至9月,濟寧市審計局抽調全市審計機關96名業務骨幹,混合編成12個審計組,採取“提級交叉”“一竿子插到底”的審計方式,緊扣政策貫徹落實、治理責任履行、資金籌集管理使用和項目績效等,對11個含煤縣(市、區,含2個功能區)統一開展2018年以來全市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專項審計。一場對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情況的全面“經濟體檢”拉開序幕。

經過緊張有序的審計,結果表明,兩年來,全市共完成治理項目64個,累計投入資金13.74億元,治理採煤塌陷地35.1萬畝,取得階段性成效。同時,審計反映和揭示了部分縣(市、區)存在綜合治理管理機制不健全、政策貫徹落實不徹底、部分治理項目進展緩慢、項目監管不嚴、擠佔挪用專項治理資金,以及一些煤炭企業未按規定計提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費等,共涉及10大類32項問題,提出了建立健全有效的綜合治理機制、統籌資金使用和採取土地流轉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等審計建議,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應進一步加大采煤塌陷地治理力度》的審計專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作出批示,要求加快綜合治理進度,並調增11個縣市區的2020年度採煤塌陷地治理目標任務4600畝。

濟寧市審計局持續督促抓好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工作,做實審計“後半篇文章”。按照審計建議,被審計單位成立整改工作專班,創新實施“劃方整平、挖深墊淺、生態治理、產業利用、充填平整、預治理”等六種治理模式,根據塌陷地現狀、類型、分佈及環境條件,明確不同採煤塌陷區功能定位,因地施策治理採煤塌陷地。對輕度和中度塌陷地,採用“劃方整平法”復耕和“挖深墊淺法”“上糧下漁”等方式對7.94萬畝塌陷地進行綜合治理;對重度塌陷地,採用圍湖造岸、植樹種草、養殖和旅遊綜合開發“生態修復法”治理1.28萬畝;採用在地表破壞之前先剝離表土、充填抬高、回覆剝離表土的“邊採邊治”方式恢復耕作價值,對城鎮周邊的塌陷地採取充填固廢提高的方法形成產業用地0.88萬畝。此次審計,規範治理項目31個,加快了45個項目的進度,督促24家煤炭企業補提治理費7.3億元,歸還和盤活專項資金4.1億元,促進煤礦企業和市場主體投資治理6.19萬畝,統籌整合涉農、涉地和涉礦等財政資金治理歷史遺留塌陷地3.91萬畝,為如期完成2020年治理目標提供了支撐。

同時,將當下改與長久立結合起來,促進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制度。推動市採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委員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規範採煤塌陷地治理項目實施管理的意見》等4項制度,督促11個縣(市、區)建立健全採煤塌陷地治理制度26項,進一步細化和落實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形成了更加完備的全市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體制機制。

壹點號審計show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1 字。

轉載請註明: 採煤塌陷地的“蝶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