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基金髮行盤點:頭部“大廠”佔比近半,頸部公司意外翻車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寧鵬
時至年尾,公募基金髮行仍在衝刺。對公募新發基金而言,即將過去的2021年依然是個“大年”。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發行規模已接近2.8萬億份,僅次於2020年的3.1萬億,位列公募基金歷史第二。
業內老生常談的“馬太效應”,在今年發行市場也體現得極為明顯,兩極分化特徵愈加顯著。TOP10的基金公司,在主動新發份額佔比達46.4%,在主動權益基金的新發份額佔比更是高達50.9%。
換言之,在151家公募機構中,頭部的十家基金佔據了發行市場近半的份額。中小基金公司的日子並不好過。
時代週報記者亦注意到,在2021年的發行“大年”,也不乏落寞者。截至12月6日,年內已經有31只基金髮行失敗。經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除了中小基金公司司空見慣的發行失敗外,“頸部”基金公司交銀施羅德、景順長城、平安基金也都曾發生“翻車”案例。
有喜:“大廠”的饕餮盛宴
相比2020年出色的賺錢效應,2021年的A股市場相對冷清。然而,與往年股市波動之後公募基金的門可羅雀相比,今年算是跳出了歷史循環。
“去年已經很誇張了,今年關閉申購的都有。”滬上某私募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當年離開公募的時候行業總規模才3萬億,現在一年新基金就能發到這個體量。
近年基金髮行規模柱狀圖(圖片來源:天風證券研報)
近兩年基金髮行的主角是主動權益基金,發行規模長期熱度不減。中信證券研報顯示,按照全部新發基金口徑,截至2021年12月6日,TOP10 基金公司在新發份額佔比達46.4%、TOP20的佔比達65.5%。
有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部分頭部基金公司長期‘霸佔’發行渠道,中小基金公司的發行壓力極大。”
從數據來看,確實有所體現。基金三季報顯示,以存量規模論,TOP10、TOP20 的佔比分別為 41.5%、65.4%。相比存量基金規模,新發基金的頭部效應更加明顯;品牌、投研、渠道等優勢在新發基金中的影響更加凸顯。
在最重要的主動權益賽道,頭部公司的存在感更強。行業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在主動權益基金的新發份額佔比達50.9%、行業前20強的佔比達72.1%;高集中度特徵更明顯。
與2020年相比,主動權益“爆款基金”的熱度有所降低,但佔比小幅上升。2021年以來,首發50億元以上主動權益基金79只、規模合計6393億元,在全部“爆款基金”中佔比 50.9%。而2020年主動權益基金在在全部“爆款基金”中佔比50%,規模合計9400億元。
有憂:頸部公司“大意了”
近期中加基金的發行失敗案例,再度引發了業界對於中小基金公司生存困局的關注。
不過,時代週報記者發現,今年新基發行失敗案例中,也不乏頸部基金公司的身影。Wind數據顯示,自從2017年4月嘉合睿金失敗以來,已經累計有114只新基發行“翻車”。以新基金髮行失敗公告日來算,2017-2020年募集失敗的基金數量分別為8只、33只、20只、25只。截至12月6日,年內發行失敗的基金數量已達31只,接近歷史峯值。上一個募集失敗的“大年”是2018年,彼時A股市場泥沙俱下。
發行失敗的“苦主”仍集中在中小基金公司,九泰基金、中金基金、融通基金、華泰保興、創金合信等公司均有多隻基金遭遇發行失敗。
讓人頗為意外的是,交銀施羅德、景順長城、平安基金也出現在了發行失敗的名單裏。其中交銀施羅德和景順長城,在年內既有“爆款基金”的志得意滿,同時也經歷了發行失敗的尷尬。
12月3日,交銀啓誠混合基金單日認購規模超過百億元,遠遠超過了30億元的募集規模上限,啓動了比例配售。而在3月8日與3月24日之間發行的交銀豐華兩年封閉運作則發行失敗。值得一提的是,交銀豐華債券擬任基金經理黃瑩潔,彼時在管基金規模596.10億元。
滬上某基金研究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發行時機對於新基發行來説至關重要,在2021年尤其如此。全年的峯值出現在1月份,發行份額高達 5438.7億份,顯然與A股市場的火爆有關。2-5月是發行規模回落的一段時間,交銀施羅德與景順長城的發行失敗均出現在這一時期。
至於景順長城,也一度是渠道的寵兒,餘廣、楊鋭文等基金經理曾先後發出“爆款”。至於募集失敗的景順長城泰順回報一年定開,擬任基金經理鄧敬東稍顯“稚嫩”,基金髮行時管理基金年限不足1年,且在基金髮行的節點,所管理基金出現兩位數的回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