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玉米:去年囤糧淨賺5000萬,今年為何會破產
“玉米價格,今年沒有去年‘瘋狂’了。”
張鐵嶺是一位東北糧食貿易商。2020年,因為看漲玉米價格,他利用托盤資金,以加槓桿的方式,一舉囤進了10萬噸級的玉米。受益於玉米價格一路上漲,從當年年初最低時每噸1700~1800元,甚至1600元,漲到3000元,2021年1月又站上3100元的歷史高位,在短短數月間,張鐵嶺就淨賺5000萬~6000萬元。
張鐵嶺並非個例。因為玉米價格的瘋狂上漲,“收到糧食,即是賺到”,讓所有糧食貿易商都有了賺頭,只是或多或少。
嚐到甜頭後,原本想今年繼續囤糧“躺贏”,結果2021年二、三季度玉米價格波動下行,讓貿易商們措手不及。相對於張鐵嶺只是將去年的盈利回吐,並未傷及元氣,有一大批貿易商虧損慘重,部分甚至破產。
從2020年至今,玉米的“瘋狂”不但體現在產量、進口量創下歷史新高,還體現在漲跌切換的震盪價格上。
糧價是百價之基,穩物價先要穩糧價。伴隨當前供需基本面的改善,玉米缺口炒作已站不住腳。近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在新聞通氣會上強調,今年玉米產量增加238億斤,加上玉米及替代品進口較多,供求關係進一步改善,提醒廣大農民朋友,在做好家庭保糧的同時,理性看待玉米市場形勢,適時適價賣糧。
囤糧:驚心動魄的資本遊戲
每年一到10月中下旬,全國的糧食貿易商就會雲集東北地區,開始收購糧食。糧食的收購時間,一般從當年11月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4月底。秋糧是中國全年糧食產量的大頭,佔比超過7成;而秋糧中的玉米,佔全年糧食產量將近4成。
“張鐵嶺”們的生意經,可以歸納為“囤糧待漲”。概括來説,本身資金體量不大的糧食貿易商,會尋找願意提供托盤資金的“金主”,藉助配資提前鎖定糧食存入糧庫中,約定到某個時間節點,按當時的糧價出售,償還配資成本後,即為自身利潤。
一般來説,貿易商收購一批糧食的資金,大頭都來自於托盤資金。有一些激進的貿易商,會選擇投入10%~15%的保證金,由“金主”提供90%的配資。從購入糧食到約定售糧的週期內,囤糧成本主要有兩個:一是托盤資金的利息,二是糧食的庫存費用。這些摺合起來,1噸糧食每個月綜合成本25~30元,主流在26~27元。
在整個資本遊戲過程中,“金主”的風險相對最小,一方面穩賺4%~5%的資金利息差,資金成本可能只有4%~5%,會以8%~10%的價格貸給貿易商;另一方面要求貿易商將收購來的糧食存入指定倉庫,或是自有糧庫,這樣“金主”還會有一筆可觀的儲糧收入。同時,“金主”控制着貿易商的糧食,有隨時處置這批次糧食的權利。貿易商要想賺錢,只能寄希望於糧價上漲。一旦糧價下行跌破成本線,將要爆倉之際,貿易商要麼追加保證金,等待糧價上行,要麼就面臨糧食被降價處理的風險。
這本身就是一場賭徒的遊戲。2020年,玉米價格一路走高,膽大的張鐵嶺,大舉囤糧,一下子賺取毛利潤7000萬~8000萬元,扣除資金、倉儲等成本後,淨利潤達到5000萬~6000萬元。2021年,張鐵嶺決定繼續押注玉米價格上漲,只不過,這一次他賭輸了。
2021年1月,玉米價格延續上一年末的強勢,產區收購價一度飆升至每噸2800元,港口均價臨近2900元,南方銷區達到3150元。到了2~3月,玉米價格小幅回落。這個時候,張鐵嶺又大量囤起了玉米。之前合作的“金主”,為了控制風險,今年收緊了托盤資金的額度,這其實已經是一個信號。只不過,去年一夜暴富的貿易商們已難以冷靜。於是,為囤積更多玉米,張鐵嶺找到了另一家資金托盤方,只不過資金利息有所提高。不曾想,從3月到9月中旬,玉米價格震盪下行持續半年多,讓張鐵嶺損失慘重。
至今,他還心有餘悸:“只是把去年的淨利潤給虧了,沒有‘爆倉’就已經很幸運了。一些激進的貿易商,以每噸2800~2900元收購糧食,如果保證金只有10%,囤三四個月再出手,單單糧價跌去200多元的話,就很容易‘爆倉’。再加上100多元的綜合成本,相當於損失了300多元,直接‘穿倉’,不僅保證金一分錢都沒有,還要倒欠資方的錢。”
“今年這批囤糧待漲的貿易商,都是以‘千萬+’虧損的。這些人的庫存量都非常大,存糧都是靠着第三方資金的支撐,倉儲、利息成本驚人,再加上終端消費不旺,價格掉下來,結果就大量賠錢。”楊子榮是另一位東北糧食貿易商。
對比去年和今年的玉米形勢,他認為,去年行業內認為缺玉米的形勢是普遍的,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都去“瘋狂”搶玉米,透支了玉米的漲勢。今年的價格波動,尤其是四季度價格上行,是理性小漲,而非瘋漲。
楊子榮稱,北方的價格受南方的需求影響,“近期玉米價格堅挺,短期內下不來”。一是今年種植成本提高,二是貿易商渠道庫存、用糧企業終端庫存較低,近期的採購量要備貨到年後,需求量大,“近期往南方裝船發運的船期較多。”
玉米價格波動的背後
玉米價格的漲跌,對“張鐵嶺”們來説,不可謂不驚心動魄。而在這場囤糧遊戲背後,圍繞着價格波動,也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緊密相關的連鎖反應。可以説,價格波動既是因,又是果。
從整體來看,2021年玉米價格走勢呈現“前高後低”。正是3月~9月這波下行,尤其是7月~8月,觸發強平線後的大量拋貨,玉米價格暴跌引發“囤糧客”的鉅虧,部分貿易商慘遭淘汰。與此同時,“金主”風控更加嚴格,提供托盤資金的意願下降。之所以今年的玉米價格並未出現類似於去年的“瘋狂”上漲態勢,炒作資金的消退能夠給出部分解釋。
玉米價格為期半年多的震盪下行,也與進口激增、國家持續拍賣陳化糧有着直接關係。從2020年四季度開始,中國企業就開始有意識地大量進口玉米及高粱、大麥、木薯幹、DDGS等玉米替代品,以平抑玉米價格上漲之勢。
2020年,中國進口玉米1130萬噸,同比增加135.7%;僅12月這一個月,就進口225萬噸,同比增長207%。2021年前十個月,玉米淨進口2623萬噸,同比增2.7倍;再加上2324萬噸的四種替代品進口,一共進口4947萬噸,同比增1.6倍,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從2020年四季度至今,國家也開始有意識地拍賣陳化小麥、陳化水稻以替代玉米,滿足飼用需求。
於是,玉米價格出現滯漲,並延續到2021年2月末3月初。隨着玉米及替代品陸續到港,玉米供應緊張局面鬆動,玉米價格出現向下的破位走勢。從3月開始,銷區與產區“價格倒掛”(價格差小於運費)現象持續三個月,南方銷區玉米有價無市,需求鋭減至最高七成。受此影響,現貨價格走弱,前期大量囤積玉米的貿易商,由於資金利息、倉儲費用不斷增加,出現市場恐慌,導致9月產區玉米價格一度跌破每噸2400元,較2021年一季度高位下跌500元。
到了9月,北方玉米臨近收穫季節,玉米價格有快速反彈之勢。不過,這波反彈乏力,從9月下旬至今,玉米現貨價格每噸上漲200~250元,不及年初創下的歷史高位。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解釋稱,引爆玉米價格上漲的因素,不具有持續性。受暴雨洪澇天氣影響,華北玉米產量、質量有所下降,引發市場對本年度玉米供應的擔憂,再加上東北地區也遭受10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及11月初暴雪天氣影響,糧食流通受阻,這些氣候因素的影響是暫時的。同時,養殖業需求已經見頂,不能因為近期生豬價格有所上漲,飼料需求量回升而產生錯覺,而盲目追漲玉米價格。
林國發稱,從2008年至2016年,再從2016年至今,這兩個階段的玉米價格漲跌,從根本上來講,都與供需關係有關。
在執行臨時收儲政策期間,飼料加工業和玉米深加工業發展,刺激玉米需求增加,供應偏緊,導致價格上漲,這既有政策因素,也有市場因素。為了消化執行臨儲政策期間帶來的天量庫存,以2016年為起點,中國啓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另一方面通過增強玉米消費能力消化庫存。
至2020年,全球暴發新冠疫情,國內玉米庫存基本告罄,再加上養豬業產能恢復,同時,新糧上市前,東北糧食主產區歷史上首次在半個月內就三次遭受颱風襲擊,這些因素都為資本炒作玉米漲價提供了想象空間。於是,各路資金紛紛湧入大量囤糧,玉米價格也在2020年初至2021年1月這段時間上漲近70%。
對於2021年9月至今的玉米價格反彈,豫章師範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付恭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玉米價格不具備持續上漲的條件。中國糧食供給充足的根本狀況並未改變,今年玉米產量、進口量均創下歷史新高,同時飼料需求量見頂回落。再加上,長期以來,中國已經形成一整套完備的調控糧食價格波動措施,任何人都不能低估中國政府穩定物價的決心。
(張鐵嶺、楊子榮均為化名)
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