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據國際氣象部門的預計,歐洲可能在12月迎來不同以往的極寒天氣。俄羅斯媒體指出,這或將是歐洲20年來最寒冷的冬季之一。而不久前,通往歐洲的俄羅斯天然氣管道已遭到損壞。
美媒對此指出,如果歐洲在12月出現大幅降温,屆時天然氣將可能面臨分配問題,並對能源密集型企業產生影響。消息顯示,當前由於能源價格飆升,歐洲已有近一半的鋅鋁產能關閉,近38%的關鍵化肥生產出現萎縮。
為避免緊急情況的出現,歐洲各國一直在加快天然氣庫存的增量。而此外,12日歐盟成員國也決定“組團”購買天然氣。據歐盟相關人士表示,他們認為這開闢了一種新的能源採購模式,並將增強他們的“話語權”。
不過資料顯示,這項決議通過的背景,也不僅由於天然氣供應緊缺、價格飆升,也是因為歐洲天然氣“內部競爭”風險的存在。在他們看來,這種競爭不但會破壞歐盟內部“團結”,還將進一步推升能源價格。
因此,通過歐盟市場力量進行集體採購,可以避免這種風險的產生。而此外,他們也能基於買方整體力量,來對天然氣出口國產生影響,並同時可能以大數量的訂單,來換取更加便宜的天然氣。
而這也意味着,他們在天然氣市場的存在感會更多,同時與亞洲市場等大買家有了更多競爭。此前有報道稱,由於歐洲國家能夠付得起更高的價錢,一些亞洲買家的供應往往會受到“誘惑”而選擇離開。
不過,我國在供應方面受到的影響並不多。資料顯示,當前我國與中亞、俄羅斯等國家有着充分的合作,供應來源多樣化且比較穩定。但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如果歐洲“組團”購氣能夠壓低價格,事實上對中國也有好處。
文|鄭鴻傑 題|黃梓昕 審|曾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