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國碳市場將亮相:"雙城"模式 探索引入金融機構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財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

  全國碳市場總體架構逐漸明朗 

  據中國證券報,3月18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透露,將加快全國碳市場建設,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立法審查進度,爭取今年出台。做好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週期工作,爭取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碳市場線上首單交易。 

  按照生態環境部的部署,開市在即的全國碳市場總體架構正逐漸明朗。 

  “全國碳市場建設採用‘雙城’模式,即上海負責交易系統建設,湖北武漢負責登記結算系統建設。”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劉傑介紹,上海和湖北在做好系統建設的同時,還分別承擔全國碳交易機構和全國碳登記結算機構建設工作。在股權架構方面,將分別以上海和湖北指定的實施機構為主導,其他聯建省市自願共同參與的方式。 

  在交易系統的總體設計上,劉傑表示,該系統結合了試點市場經驗和國內金融市場交易系統建設經驗,按照國家級交易系統開展方案設計。目前系統已基本建設完成,正抓緊開展系統間的對接聯調測試及模擬交易,為交易啓動做好系統準備。 

  同時,註冊登記系統也已整裝待發。“目前,2225家重點排放的電力企業已基本完成開户工作。”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將逐步推出碳金融衍生品,如碳遠期、碳期貨等金融產品交易,推進形成多層次碳市場。”劉傑透露,下一步將探索引入金融機構入市進行交易,未來八大行業控排企業約8000至10000家,再加上投資者的引入,將給提升市場流動性帶來很大助力。 

  隨着全國碳市場即將啓航,地方試點市場將何去何從?“上海區域市場現有發電企業將直接劃入全國碳市場,全國性市場和現有地方試點市場將並存。”劉傑表示,在全國碳市場啓動後,對區域碳市場確實將產生一定的分流作用,但目前區域碳市場行業範圍和主體門檻較全國碳市場而言均更廣泛,未納入全國碳市場企業可繼續參與區域碳市場,通過市場化方式進行碳管理。 

  碳交易市場規模或超千億 

  據證券時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落實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峯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於2011年啓動建設,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廣東、天津、湖北、福建8個省市成為國內的首批碳配額交易試點區域。 

  今年2月1日,生態環境部頒佈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將碳交易範圍由此前的8個試點地區推向全國。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週期自今年初正式啓動,首個履約週期到2021 年12 月31 日截止,涉及2225 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 

  東北證券預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望於2021年中正式啓動運營,“重點排放單位”覆蓋面未來將自發電行業擴展至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石化、造紙、航空等行業。與各個地區分散試點的狀態不同,全國碳市場無疑更具系統性和統一性。 

  據國家發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業來測算,未來的碳排放量將會達到每年30億到40億噸的規模。如果是僅僅以現貨交易,不推行期貨交易,其交易金額是每年12億到80億元。如果加上期貨,那麼交易金額就會大幅度提升,有可能達到600億到5000億元。 

  業內人士預計,2021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成交量或將達到2.5億噸,為2020年各個試點交易所交易總量的3倍,成交金額將達60億元。 

  隨着《管理辦法》的出台實施,未來我國碳市場覆蓋範圍將逐步擴大,最終覆蓋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等八大行業,排放總量將超過50億噸,“十四五”時期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時期的基礎上增加3-4倍。到碳達峯的2030年累計交易額或將超過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