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A股“最窄年跌幅”的另一面:內卷的基金圈更累了,新基民抄在“半山腰”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距離2022年還剩最後9交易日,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上證指數今年將創造兩項歷史紀錄——開市31年來年振幅最窄紀錄,以及自1994年以來“年線三連陽”紀錄。

截止2021年12月17日收盤,上證指數年內漲4.59%,振幅僅12.06%。此前兩年分別上漲22.3%和13.87%,自1993年以來A股從未錄得“年線三連陽”。與此同時,此前保持的年最窄振幅的2017年為13.98%。

與年線三連陽和最窄年振幅形成呼應的是,在“全面牛市”過渡到“結構性牛市”的2021年,國內公、私募基金的管理規模雙雙創造了歷史新高。不過,來自市場的一線感受卻是另一番風景。

“內卷”的基金圈,今年更累了!

選定一個好日子、拍些短視頻預熱、邀請重量級嘉賓、擬定基金經理出場順序……儘管為了一年一度的投資策略會,基金公司上上下下都煞費了不少苦心,但臨近會期時才發現還是與同行“撞車”了!

由於眾所周知的疫情原因,2021年底的基金策略會大都安排“線下+線上”兩種方式平行直播,相比往年少了很多“線下”的興師動眾,如何組織好一場完美的策略會仍並非易事。

“如果抹掉公司的LOGO,各家的投資策略看起來是不是都有些眼熟?”在最近一場小範圍的基金圈飯局上,一位基金從業者自我解嘲的一番話,引起了在場很多人的共鳴。

比比皆是的市場觀點,大同小異的投資策略,以及形式上千篇一律的PPT與説辭,不僅讓切進來觀看直播的投資人有所失望,甚至也讓年復一年組織這場策略會的主辦方日漸乏味。

既然這種形式大過內容的策略會嚼之無味,能不能少些形式,只留“乾貨”?這是萬萬不可行的。不必説一年一度的年度策略會盛筵,即便是繁如日常的基金經理直播“小點”,也都絕不容許有半點“偷懶”。

在與多家公私募機構交流過程中,財聯社記者發現,那些印象中“朝九晚五”的作息早成歷史了,甚至有的基金公司也開始效仿互聯網公司實行“九九六”——每天下午下班後,晚上還要再來一場!

“真的太捲了!”不管是高朋滿座的正式場合,還是促膝長談的私下場合,在公、私募基金的管理規模連續刷新歷史新高的2021年,已經記不清楚有多少次出自從業者之口了。

如果説中小機構的“卷”是“卷不動就出局”,是因為刻不容緩的生存壓力,那麼早已躋身為頭部機構的“卷”更是“捲起來不要命”,因為你想從另一隻兇悍的虎口中奪食,沒有一點“狠勁”絕不可以。

一個多月前,幾家頭部公募拿到了發行某隻ETF的發行資格,南方一家基金公司的老總不惜先後隔離數週,也要親身去香港那邊路演,只為拿到競爭對手很難拿到的稀缺額度。

基民含淚曬收益,賺錢太難了!

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一樣如此關心一位基金經理的去留。即便這位基金公司從未有過任何“官宣”,僅從語焉不詳的字裏行間和市場傳聞的隻言片語,都能讓基民表現出如此的喧譁與躁動。

有人總結,這位自稱並不擅長“擇時”的基金經理,每一次“分紅”後市場都會迎來一波較大的調整。在公募基金不得不堅守“最低持倉”的規則下,這位基金經理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提示風險了。

不能空倉,也不能“看空”,始終要保持積極樂觀地“投教”,還要保持每一年、每季度,甚至每週的淨值增長,如果説小規模的基金還能劍走偏鋒,但一隻百億基金則很難實現“不可能的三角”。

在某社區論壇,一位新基民曬出了自己的2021年“炒基賬單”。年初,公募基金盛行南下,爭奪港股定價權。這位股民也春心蕩漾,嘗試拿出一點小錢申購了只港股基金,短短一兩週就賺錢了。

基金申購贖回記錄顯示,春節前後,這位新基民幾乎在最高點賣出了基金。幾天後,市場進入調整,他再次買入,但很快就選擇了“止損”。隨後市場持續調整,他連續數十次“加倉”,直到最後越套越深。

“快一年了,像萬丈深淵,看不到頭,失去信心了……”他説。不少人回帖稱,和他買的另一隻基金的走勢一樣一樣的,頭也不回地往下墜,這一年抄底抄到了“半山腰”。

有基金人士總結稱,這兩年投資虧損的基民畢竟只是少數——一是選錯了基金,二是操作太過頻繁。如果能選擇一隻好基金,並抱着一顆平常心,大概率是不會虧錢的。

2021年即將過去了,A股即將斬獲“年線三連陽”和“史上最窄年振幅”兩項紀錄,基金圈也在管理規模新高中憧憬着年底的大幅分紅,但對於很多新基民而言,這一年卻是五味雜陳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