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碳中和”10萬億產值的投資機會,你要不要分一杯羹?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財經

“碳中和”的確定性,是不可錯過的機遇。

投資中有個對立現象:投資收益取決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然而投資經驗卻取決於萬事已定的過去。因此,所有成功投資者要進行持續性的覆盤。投資中常見的投資理論認為,投資收益與投資回報空間、投資風險成正比,然而覆盤過去各行業的投資收益情況可能會顛覆大家的投資認知。

根據Wind數據,各行業指數自成立以來收益如下:

截止日期:2021年3月22日

從上面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與消費有關的各歷史收益遠高於其他行業,消費行業是過去30年來國家大力支持的行業,增長確定性高,風險卻相對可控。

通常,當行業受到國家支持時,行業盈利確定性高,行業增長速度快,能夠打破傳統的投資現象。因此投資最重要是找對賽道,清楚國家產業支持政策,瞭解行業成長速度。

當前,國家支持的產業賽道有很多,但碳中和是重中之重,而且是全球性賽道。相對於其他國家,中國在碳中和領域的發展具有相對優勢。

確定性投資機會:碳中和迎全球主要經濟體重點關注

每一次五年計劃都會提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方向,今年“十四五”計劃發佈,共提出十個關鍵詞,“綠色發展”一詞佔據重要位置,與綠色發展相關的“碳中和”、“碳達峯”備受市場關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制定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今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3%左右。

平衡碳排放量,第一步要實現“碳達峯”才能進一步實現“碳中和”。根據2020年9月22日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目標,我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由此可見,碳中和將是一個有40年成長機會的行業。

由於氣候問題關係到全世界的各國,因此主要經濟體都對其較為關注,全球已經有8個發達國家已經以立法的方式對碳排放做出承諾,我國是第11個以政策宣示的方式做出承諾的國家。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國知網、興業證券整理

要達成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需從能源需求側和供給側兩方面進行。從供給端來看,電力部門高排放佔比的現狀決定了電力脱碳是能源供給側脱碳的關鍵,因此光伏、風電和水電行業迎來歷史性機遇,並且同時發展非電力行業;從需求端看,能源終端電氣化將在碳中和進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清潔電力的提供在能源供需兩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多產業迎高增長空間,10萬億產值投資機會就在眼前

對於投資者而言,行業增長空間是獲利大小的決定因素,行業增長主要來源於投資和經濟產值。根據中金公司研究報告,預計2060年國內綠色能源總投資將會累計達到55萬億元。其中,國內光伏新增裝機20萬億元,風電新增裝機14萬億元,核電新增裝機5萬億元,儲能新增裝機7萬億元,清潔制氫新增裝機9萬億元;疊加海外光伏新增裝機47萬億元也主要由國內光伏產業鏈承接,預計國內清潔能源行業將受益於總價值102萬億元的綠色能源投資。

相對於投入而言,“碳中和”產業帶來的收益機會更高。中國綠色經濟年產值將從2020年的0.77萬億元成長到2060年的10萬億元水平。中金公司研究報告預計,其中清潔發電將從0.7萬億元擴張到6萬億元;新能源車產值將從2020年的0.049萬億元增長到2045年的1.2萬億元/年。

綠色經濟年產值(截點數據)

資料來源:中電聯,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投資中證內地低碳經濟主題指數,做大勢追蹤者

根據對產業的研究可以看出,“碳中和”是一場持續40年的行業發展機遇,但涉及產業眾多,且在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細分行業輪動情況。在不同發展階段“碳中和”將有三條投資主線:一是技術變革帶來的市場份額變化;二是數字化浪潮下,下游應用端新的商業模式轉變;三是穿越週期的成長賽道中的傳統行業。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瞭解行業發展週期,進行詳盡研究後擇股擇時是一項複雜的工作,追蹤行業指數做長期投資更為便捷。中證內地低碳經濟主題指數(399977)已經頒佈,該指數包含諸多碳中和主題高成長性行業龍頭個股。

中證內地低碳經濟主題指數前十大成分股概覽

資料來源:Wind,鵬華基金

根據Wind數據,截止至3月12日,中證內地低碳經濟主題指數近三月與近六月漲幅分別高達19.94%、34.27%,大幅跑贏同期滬深300、中證500和萬得全A。

資料來源:Wind,興業證券。數據日期:截至2021年3月12日,指數過往表現不預示未來表現,基金投資須謹慎

從指數表現可以看出,“碳中和”已經得到資本的關注,但當下只是行業發展初期,相對於行業發展空間,未來大有可期。隨着“碳中和”機遇的興起,鵬華基金旗下專門用於投資該行業的鵬華低碳ETF正在發售中,基金代碼:159885。面對這一場投資機遇,希望大家能夠在產業崛起之初抓住機遇,收穫更廣闊的成長空間。